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代英雄豪杰无数,但是最终能功成名就者寥寥无几。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道尽了他们的辛酸和无奈。
而在一众英雄豪杰中,最令人可惜的有四位。他们距离一统天下仅有一步之遥。可就是这一步,他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迈过去,最后只得抱憾终身。
这四个人是谁?他们距离成功又差哪一步?他们为何没能迈过去呢?
项羽这个名字,代表着古代武将战力的天花板。
古代猛将层出不穷,但是像项羽这样的猛将却找不出第二个。
巨鹿之战,40万秦军围攻赵国。诸侯畏惧秦军,驻足不前。项羽先是率领5万楚军靠着破釜沉舟才大败秦军。后来更是率领15万诸侯联军将那40万秦军给吃掉。
要知道,那40万秦军之中可是有20万秦军精锐。那可是将匈奴人杀破胆的虎狼之师。结果就这么败了。
彭城之战就更夸张了。项羽率领3万精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大败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项羽之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很多时候逐鹿中原,不是光看勇猛就行了,还要能把握住机会。项羽其实完全有机会一统天下,却因为一时大意给错过了。
他的那次机会便是鸿门宴的时候。虽然当时的诸侯很多,但是真正能对项羽造成威胁的只有刘邦一人。而鸿门宴就是项羽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
整个鸿门宴上,项羽多次有机会除掉刘邦。但是他这人性格直爽,容易轻信他人。先是被刘邦的鬼话给糊弄过去,后来又被樊哙辩得哑口无言。再加上项伯帮着刘邦,最后竟然让刘邦给跑掉了。
虽说后来分封诸侯的时候,他故意把刘邦封到偏僻处,还用三秦来制衡刘邦。但是为时已晚。他如果真想对付刘邦,不如直接出兵征讨。至于理由,随便找个就好了。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事实上,项羽最后是输在了性格上。他虽然看上去是“一介莽夫”,其实本质是个君子,容易轻信他人。
鸿门宴,他因为轻信刘邦,放走了他。彭城之战之前,刘邦说自己没有野心,就是想兑现此前的约定,得到三秦之地就满足了,项羽又信了。最后鸿沟和议的时候,双方约定各自撤军。项羽还是相信了,结果刘邦马上背信弃义,率军群起攻之。
最终,项羽这个君子惨败。而刘邦这个小人反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他当初在鸿门宴上稍微狠心点,除掉刘邦,那一统天下的就是他项羽了。
曹操乃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奠基人,在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曹操功不可没。后来其子曹丕篡汉,登上皇位后,曹操被追封为皇帝。
其实曹操完全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比如一统天下,让曹魏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曹操之所以错失机会,是因为他犯下了和项羽一样的错误。项羽是因为一时大意才放走了刘邦,而曹操则是因为过度自信,放走了刘备。
如果没有刘备,曹操绝对能够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
刘备当初因为打不赢吕布,只得落荒而逃,前去投奔曹操。曹操当时广招贤才,刘备仁德之名尽人皆知,于是曹操欣然接纳了刘备。
当时曹操的谋士郭嘉一得到消息,立刻找到曹操。郭嘉告诉曹操,刘备乃是当世英雄,人中龙凤,不会久居人下的。迟早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他建议曹操尽早除掉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有个毛病,十分爱惜人才。别看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描写成除了仁德啥都没有的庸人,其实他的能力在当时还是比较出众的。如不只有仁德,刘备怎么可能屡败屡战,最后打下一番家业,建立蜀汉?
如果将当时的人才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的话,刘备绝对有中上的水平。
中上水平的人才在当时已经算比较稀缺的了。曹操自然舍不得杀。加上刘备名满天下,天下谁人不识刘豫州?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刘备落魄之时投奔了他曹操,一旦对刘备出手,必定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到时候哪还有人才敢投奔曹操?
一番权衡下来,曹操放过了刘备。
加上刘备很会演戏,曹操渐渐放松了对其的戒心。这才给了刘备机会从其麾下逃离。
此后刘备处处和曹操作对,虽然一败再败,但是就是打不死。曹操先是灭袁绍,后来又拿下荆州,坐拥80万大军。夺取江东,称霸天下,指日可待。只要拿下江东,剩下的诸侯迟早要归顺。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距离一统天下仅有一步之遥了。
然而,就是因为他当初放走刘备,使得他的努力最终功亏于篑。刘备在荆州得到了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与东吴结盟,最终于赤壁大败曹操。曹操损失惨重。
后来刘备更是接连夺下益州、汉中,建立蜀汉,与曹操分庭抗礼。彻底断绝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机会。
每当想到这些,曹操就悔恨不已,恨不得将刘备千刀万剐。可惜已经晚了,曹操最终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机会失之交臂。
作为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后人对柴荣的评价并不比那几位千古一帝差多少。
柴荣绝对属于“低开高走”的典范。他即位之初,后周在诸侯之中的水平,高情商的说法是并不突出,低情商的说法则是垫底。
是的,后周打不赢后蜀,也不是南唐的对手,也就能欺负下北汉。但是北汉可是有辽国撑腰的,真要被逼急了,备好召唤辽国“爸爸”,后周也只有挨揍的份。
事实上,就在柴荣继位伊始,北汉就与辽国一同出兵后周。想要趁着后周朝堂不稳的时候,攻城略地,拿下一些好处。
柴荣当时年轻气盛,接到消息,直接率领后周大军前去拒敌。柴荣率领的可是后周精锐,而且占据地利,又在兵力上有优势,怎么看都是必胜之局。
但是这一仗打下来,柴荣都觉得丢脸。
后周军队与北汉大军交战不久,右军就开始溃败。其他各路军队看到了,也开始找机会脚底抹油。由此足以看出后周军队的战斗力有多拉胯。
柴荣见状气急败坏,身边亲兵见状拉着他打算跑路。柴荣一把甩开亲兵的手,怒斥道:“要跑你们跑。我就算死也要战死沙场。”
说完柴荣就拔剑策马冲了出去。亲兵见状,只得跟上。后周的将士一看,皇帝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也没好下场。横竖都是一死,那还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挣些军功。
于是众将士追随柴荣,与北汉、契丹联军拼命,最后靠着悍不畏死才勉强击退了敌人。毕竟对方只是来捞好处的,可没有拼命的打算。
这一战史称高平之战。此战让柴荣意识到了后周军队的孱弱。于是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训练出一支足以横扫天下的强军。
此后数年时间,他积极发展农业、训练军队,硬是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禁军。
凭借着这支禁军,柴荣得以横扫诸侯。先是大败后蜀,夺取了秦、凤、成、阶四州,大大削弱了后蜀军队的战斗力。
接着,他三次征伐南唐。南唐毫无招架之力,不仅军队损失大半,甚至选择去帝号称臣。
然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征伐辽国,大获全胜,不可一世的辽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柴荣差点就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意外——柴荣病倒了。
这一变故直接使得柴荣接下来的计划都成了泡影。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原以为只要静养一阵子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他就这么病逝了。
柴荣率领的后周军队当时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一统天下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结果却因为柴荣的英年早逝,让这一切都搁置了。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皇位。并且靠着柴荣留下的禁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后蜀、南唐和北汉,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宋朝。
赵匡胤的行为纯属摘桃子,这一切原本该属于柴荣的,只可惜柴荣英年早逝,才给了赵匡胤机会。
如果柴荣在世的话,给赵匡胤100个胆子,他也不敢篡位。柴荣之死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一幕了。
相较于前面三位,李自成错失良机的原因更是令人生气。他要是好好发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清朝,也许那段憋屈的历史就能改写了。
毕竟李自成当时坐拥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军力,不仅明朝被他所灭,明朝的大量军队更是加入其麾下。
不说一盘散沙的南明诸势力,即便是与其同为义军的张献忠也远不如他。可以说,只要给李自成几年时间,他绝对能够完成天下一统的伟业。
然而李自成却错失了这一切,而且原因很令人无语,竟然是因为一个女子。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后,就开始飘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当然,前面分析过,他这么想倒也没错。只不过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变数,毕竟人生是一趟充满意外的旅程。
而李自成要面对的这一变数叫作“吴三桂”。
李自成当时的实力虽说能打遍中原无敌手,但是一旦对上当时最强战力的清军,还是明显力不从心的。
以当时的战力排名来看,清军排第一,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排第二,而李自成的军队只能排第三。
当然,吴三桂兵力有限,真要打起来,他决计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但是毫无争议的是,无论谁对上清军,胜算都很低的。毕竟纵观历史,游牧民族的战斗力都是顶尖的。不然也不会屡屡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幸亏此时清军被吴三桂阻拦在山海关外。因此,笼络住吴三桂,就成了重中之重。
但是李自成此时已经飘了,他根本不将吴三桂放在眼里。虽然他也明白吴三桂的重要性,但是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李自成看来,只要他招降的信一到,吴三桂就立马屁颠屁颠地跑来归附了。就如同其他明军那样。
于是,当他听说刘宗敏从吴三桂府上掳走陈圆圆的时候,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陈圆圆只是一个小妾,那年头小妾和一件器物没啥区别。反正刘宗敏也没动吴三桂的家人。
谁知这陈圆圆竟然是吴三桂的逆鳞,触之不得。得到消息的吴三桂竟然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本他都已经在前往李自成那的路上了,结果立刻掉头回去,表示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后来更是投靠了清军。
清军入关,是一切噩梦的开始。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如此,对于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李自成丢掉的不仅仅是江山,更是中原王朝的希望。实在是气死人了。
参考资料:
《史记》
《后汉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明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