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队到空店!西贝3天亏掉500万,罗永浩一句话戳破餐饮圈遮羞布

兰州中心商场的饭点向来热闹,可最近西贝莜面村门口却格外冷清。

曾经要排队半小时才能入座的门店,如今大堂里稀稀拉拉坐着几桌客人,服务员站在门口百无聊赖地摆弄着菜单。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罗永浩一条吐槽微博引发的蝴蝶效应 —— 短短三天时间,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暴跌 500 万,让这家立志 2026 年冲击千亿市值的餐饮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罗老师开炮:800 元账单炸出预制菜罗生门

9 月 10 日傍晚,罗永浩刚下飞机就和同事直奔西贝门店,一顿饭吃下来却让他火冒三丈。当晚他在微博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条带着情绪的微博像一颗炸弹,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网友们迅速分成两大阵营。有人立刻附和:"早就发现了!上次点的牛肉焖饭想让少放调料,服务员说后厨做不了,现在看来根本就是预制好的加热菜";也有西贝老员工出来辩护:"在西贝干了八年,食品安全和制作工序真没话说,预加工和预制菜完全是两码事"。更有细心的网友扒出西贝自家生产的 "广式腊味煲仔饭" 预制菜包装,上面明晃晃写着 "急冻锁鲜、水浴 / 微波炉加热",保质期长达 9 个月。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堪称神速。9 月 11 日他就公开喊话要起诉罗永浩,强调 "西贝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当天就推出 "罗永浩菜单"—— 就是罗永浩一行人消费的 5 人 13 道菜套餐,总价 800 多元,并宣布从 9 月 12 日起全国 370 多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欢迎大家监督。


可这波操作反而让网友更迷糊了。有顾客按图索骥点了 "罗永浩菜单",却发现上菜速度快得惊人,13 道菜不到 20 分钟全上齐了。"这要是现做的,厨师得忙成陀螺吧?" 正在兰州中心店用餐的张女士对着一桌菜犯嘀咕,她记得三年前吃西贝,光一道烤羊排就得等半小时。

日亏百万的连锁反应:从 IPO 梦想到门店冷清

争议发酵的速度远超想象。西贝内部数据显示,9 月 10 日当天全国营业额就减少 100 万元,11 日再减 100 万,到 12 日单日损失已扩大到 200-300 万元。更让管理层揪心的是客流断崖式下跌,不少门店出现 "空场" 现象。


"以前饭点要翻三台,现在一台都坐不满。" 西安某商场西贝店长私下透露,员工们都在议论这次风波,担心会影响年底奖金。要知道,这家创立于 1988 年的西北菜巨头,2023 年还交出了接待 3766 万人次、营收超 62 亿元的漂亮成绩单,全国 62 个城市的近 400 家直营店里活跃着 17000 名员工。

更要命的是这场风波正撞上西贝的 IPO 关键期。贾国龙在 2023 年新年致辞中豪情壮志地宣布,计划 2026 年完成高质量 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标,西贝 2025 年 1 月刚引入成都新潮传媒集团的战略投资优化股权结构。可现在,连续三天的营收暴跌让投资人开始动摇,有机构分析师直言:"餐饮企业最值钱的就是品牌信任,这次事件对西贝估值的打击可能比业绩下滑更严重。"

西贝的应对措施却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开放后厨参观本是好事,却被拍到员工把剩下的肉放在冰箱里;贾国龙强调 "按国家标准没有一道预制菜",转头就承认 "馒头是中央厨房做熟后到门店加热的";更尴尬的是有记者发现,争议中被拍到的 2024 年肉制品,其实是西贝去年关掉的快餐品牌剩余物资,居然一直在给员工当工作餐。

网友吵翻了:我们到底在反感什么?

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是消费者对 "预制菜" 的认知混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4 年 3 月发布的定义明确: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加热后可直接食用。而西贝强调的 "预加工",指的是中央厨房切割好的羊排等原料,这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可普通食客分不清这些专业界定。在上海白领小李看来:"我花几十块吃盘羊肉,是想尝现做的新鲜味道,不是来吃冻了大半年的冻品。" 这种心理让西贝的羊肉采购模式成了众矢之的 —— 每年一次集采冷冻后发往全国门店,负责人还理直气壮地说 "不可能天天杀羊,冷冻和新鲜的一样"。

网友们的愤怒点其实很清晰:一是价格与价值不符,人均 100 + 的消费预期是 "现做现吃",发现是预制加热难免觉得吃亏;二是知情权被剥夺,"你用预制菜没关系,但得提前说啊";三是双重标准,西贝自己卖保质期 9 个月的预制煲仔饭,却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

有意思的是,预制菜市场正在迅猛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市场规模已达 485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6173 亿元。我们身边其实早已充满预制菜:上班族的早餐饭团、加班族的速食酸菜鱼、便利店的微波便当... 只是大家没想到,连主打 "西北民间菜" 的西贝也大量采用这种模式。

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依赖远超想象。某广式餐厅老板透露:"现在除了核心汤汁,70% 蒸品都用预制菜,能省不少成本"。连锁品牌更看重预制菜带来的口味稳定和效率提升,米村拌饭就公开使用预制菜,反而靠性价比成了黑马。可西贝的问题在于,它既想享受预制菜的成本优势,又想维持 "现做现卖" 的溢价形象。

信任危机背后:餐饮透明化成新刚需?

9 月 13 日晚,罗永浩突然发文称 "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把重点转向呼吁预制菜立法,这场风波看似降温。但西贝门店的冷清还在持续,不少消费者表示 "短期内不会再去了"。

这场风波其实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当西贝开放后厨参观时,消费者真正想看的不只是干净整洁,更是食材来源和制作过程的透明。国家卫健委正在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首次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纳入信息披露范畴,这或许才是解决争议的根本之道。

经过这一闹,消费者心里都多了个心眼。下次去餐厅吃饭,可能会多问一句 “这菜是现做的吗”,也可能会更仔细地观察后厨的动静。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出去就得花得明白、花得值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食   遮羞布   餐饮   罗永浩   员工   网友   风波   消费者   发现   冷清   兰州   全国   可能会   菜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