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疑家长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
一个是沉迷游戏和手机的问题,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
一个是频繁请假厌学,一到学校就有躯体化反应,逃避学习和学校;
一个是休学后复学的退缩与逃避,焦虑紧张等问题,寸步难行,让家长毫无招架之力。
想解决沉迷游戏和手机的问题,要先提升孩子的价值感,胜任感和自主感,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难度相对小一点,只是太煎熬。
想要解决孩子的躯体化反应和厌学,首先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内耗问题,难度相对大一点,也很煎熬和漫长。
但无论是手机和游戏的沉迷,还是孩子处于频繁请假模式,只要稳住不继续下滑,就能慢慢迎来转机。
最棘手的是到厌学后期,伴随着情绪和焦虑问题,休学后又复学的孩子,对父母来难度指数加倍。
不休学,哪怕是请假状态,能断断续续去学校,孩子还有一个在校的环境,还能有一个相对规律的作息,人际关系也没有完全断裂。
但一旦处于休学状态,会有两个分化:
一种是没有太大情绪问题,但完全不学习,四处嗨玩,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返校几乎变成不可能的事。
因为此时的孩子,即便没有太多的心理问题,但对学习的信心全无,对学校也不再抱任何念想。
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不想以后,不想学习,浑浑噩噩过当下的日子。
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也没有期待,完全变成了一个空心人,得过且过,过完今天不想明天。
但这类空心孩子背后,也有一个高控或情绪不稳定的家长,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也丧失了信心,慢慢就随波逐流,自我放逐了。
另一种是因为情绪问题而休学的孩子,这类孩子对自我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不太擅长表达情绪。
往往情绪会被压抑和隐藏起来,表现出来的都是自己完美和积极的一面。
时间久了,孩子就像被戴上面具一样,把所有美好的一面都留给了别人,比如懂事,礼貌,认真和完美,把阴霾的一面留给了自己。
我接触那些有情绪问题和休学的孩子家长,了解到孩子平时都非常善良,非常懂事,也非常上进。
所以不理解那么上进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出情绪问题,也想不通之前那么爱学习的孩子,怎么就开始摆烂,甚至休学了呢?
我能理解家长的困惑,不甘心以及悲伤,但也还是提醒家长:
那些潜意识和无意识对孩子的控制与要求,既在早年让孩子吃尽了红利,也在孩子青春期以及初高中阶段,坑苦了孩子。
积极的合理的要求,会帮助孩子完善人格体系,也会助力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过高的要求与控制,会扼杀孩子的自信与自驱力,还会挫伤孩子人格体系的独立与自运行。
换句话说,家长对孩子教育过程中,修剪过度,插手过度,一时会有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翻车的概率也会更大。
太过窒息的控制,太过密切的包办,会让孩子与家长的共生关系密切过度。
一旦导致长期休学后,想再返校是很困难的:
一方面来自于孩子对学习的困难,以及心理上的应激,还有人际关系的重建,自我认同感与环境融入的困难。
这是现实的困难,需要孩子不断克服畏难心理,需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理韧性。
先迈出第一步,然后用不着急慢慢来的心态,走第二步,第三步,也可能会走一步,退一步,也可能会走两步退一步,这都是正常的适应过程。
另一方面来自于焦虑的父母与着急想让孩子快速恢复的迫切。
在孩子彻底躺平怎么也不去学校时,家长嘴上说接纳了,但实际上是不得不接受,内心还是很焦灼和痛苦的。
等孩子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父母觉得总算盼出头了,孩子要回学校了。
不由自主,就会重新回到那个有要求,会控制的父母,而且往往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焦虑与控制。
这时,孩子复学难度就会更大,一边要面临着复学的学科困难与融入环境以及自我修复的难度,一边要面临着焦虑和不满以及处处弥漫着评判与担忧的家长。
在家长隐形的控制与无意识的高控下,休学又复学之路也会变得寸步难行。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