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AI芯片战场风云再起。美国禁得更狠,英伟达卖得更紧,中国大模型却越跑越快。
外界不解:中国的“心脏”到底是谁在撑?答案不是华为,也不是中科院,而是一对来自江西的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
他们创立的寒武纪,一度被资本抛弃,如今却在AI浪潮中翻身成王。
但这场反击,真是“天降奇兵”,还是“蓄谋已久”?
说起寒武纪的起点,得追溯到十几年前的中科大少年班。
14岁的哥哥陈云霁,25岁就成了龙芯三号的主架构师,是那种“只和代码说话”的天才型人物。
他不爱社交,却能用数学公式表达情绪;不擅言辞,却能把神经网络写成芯片逻辑。
弟弟陈天石则是另一个方向的天才,16岁进少年班,虽不及哥哥那般低调,但胜在外向、擅长沟通、善于协调资源。
哥哥负责“发明”,弟弟负责“翻译”,一个在实验室里看未来,一个在市场上找路径。
这对兄弟的组合,就像一块芯片的“算力核”和“调度核”,一动一静,互为支撑。
2010年左右,两人提出一个在当时听起来像科幻的想法:“能不能用AI来设计AI芯片?”
在那个深度学习刚刚冒头、GPT还没出生的年代,这一提议简直是“反常识”。
但中科院给了他们空间,让他们从科研项目开始试水。几年后,这个实验体,成了寒武纪的雏形。
2016年,寒武纪正式成立,名字取自“寒武纪大爆发”,寓意AI芯片的新时代将由此开启。
那年,大多数人还在谈“云计算”“智能手机”,而他们已经盯上了“专用AI加速芯片”的空白地带。
很快,他们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华为Mate 10发布,搭载的麒麟970芯片中首次集成寒武纪1A,成为全球首款量产的手机AI芯片平台。
寒武纪从此声名鹊起,媒体刷屏,融资不断,估值狂飙。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在华为加持下,寒武纪一度风头无两。2017年到2018年,公司几乎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华为。
可好景不长,华为开始自研“昇腾”系列AI芯片,转向完全自主。寒武纪的最大客户,悄然离去。
这一下,公司直接进入“断粮”模式。2018年之后,收入大幅缩水,业务结构失衡。
尤其是在AI芯片这个“烧钱不眨眼”的行业,没订单就意味着亏损无底洞。
数据显示,寒武纪在上市前5年累计亏损28亿元,上市后5年又亏了近40亿。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高达11.18亿,而营收只有7.09亿。
更难的是,2022年,美国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公司不仅无法使用部分EDA工具,还失去了在海外扩张的希望。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毫不留情:股价从巅峰300元一路跌到50多元,长期破发,市值缩水九成。
就在外界怀疑寒武纪是否还能活下去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出炉,市场炸了:营收同比增长4000%,单季度营收11.1亿元,净利润3.5亿元,库存价值超27亿元。
股价也从100多元直接拉到1300元,一天一个涨停板,成了“AI概念股”的顶流。
原因不复杂,英伟达被限制出口,华为芯片供需紧张,国内大模型爆发,AI算力需求暴涨。
寒武纪的MLU系列芯片刚好“卡位”成功,成为国产AI训练的核心硬件之一。DeepSeek、百川智能、MiniMax等AI公司,纷纷转向寒武纪方案。
但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风口”,而是寒武纪早就压下的赌注开始兑现。
2021年,寒武纪就全力布局国产生态,从硬件到编译器、从算法到SDK,苦熬四年,终于在大模型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在最难的时候,陈天石宣布个人不减持,还启动公司回购,顶着亏损把研发干到底。这种“扛着亏也不退场”的耐心,是资本不愿意给的,但技术人必须得有。
寒武纪的反弹,固然有技术底气,但也夹杂着不少市场情绪。
有人喊出“寒武纪是中国的英伟达”,有人把它当成“信仰票”,更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刷爆“ALL IN寒武纪”。
但冷静来看,如果把希望压在一家公司身上,那就又回到了依赖单点的老路上。
寒武纪目前的营收结构仍不稳定,2025年Q1业绩虽亮眼,但能否持续,还得看AI大模型产业链的真实落地速度。
此外,在高端制程上,寒武纪依然依赖中芯国际等代工厂,EUV光刻机仍是“卡脖子”的痛点。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股价热情是否会反噬企业战略?资本嗜血,今天捧你上天,明天也可能踩你进地。
寒武纪真正要守住的,是技术路线的长期性,而不是短期利润表上的数字。
从创始人兄弟的背景来看,他们并不擅长资本表演,更擅长“技术打磨”。
这可能是寒武纪最大的优势,也可能是它最大的风险——在一个浮躁的市场里,太慢的人容易被误解。
但也正是这个“慢”,才让寒武纪在最黑暗的时候没断;也正是这个“笃定”,才让它在风口来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相比那些靠炒作起家的概念股,寒武纪的底子是真材实料的。
而站在国家战略的视角上,寒武纪的意义不止在于它能不能赚钱,而在于它填补了“AI芯片国产化”的关键空白。
在英伟达晶片“断供潮”下,它成为中国AI生态最后的“心脏”。
美国的断供,像一记重拳打在中国AI产业的胸口,却也逼出了寒武纪这样的“备用心脏”。
江西这对兄弟,用十年时间做了一件别人不愿干、也干不了的事。
从少年班走出实验室,再到撑起大模型的算力骨架,他们证明了:技术不是靠运气,靠的是咬牙坚持。
真正的胜利,不是看谁起得快,而是看谁能站到最后。寒武纪,只是开始。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