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中企高管后,尼日尔公开发声:薪资差距太大,希望中方加钱

中尼能源合作历经多年,本应成为互惠典范,却因尼日尔军政府单方面举措而生波澜。三名中国石油企业高管于2025年3月被驱逐,此举源于尼方对薪资分配的质疑,表面上旨在维护本地权益,实则暴露资源控制的深层矛盾。

尼日尔作为非洲内陆国家,资源禀赋丰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早在2003年便涉足其油气开发,投资逾46亿美元,建成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及输油管道。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尼日尔石油产量,还贡献其税收的12.5%和GDP的10%,为当地就业和基础设施注入活力。

军政府2023年上台后,政策转向本土优先,2024年8月颁布条例,强调外资须优先雇佣本地人、转移技术并公平分配收益。中国企业虽已缴纳税费并开展培训,却在执行中面临指责。

3月12日,尼方突然下令中国石油、西非石油管道公司及津德尔炼油厂的三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同时冻结炼油厂账户,并吊销中资阳光国际酒店执照,称其存在歧视性行为。

高管们次日即离开尼亚美,事件迅速发酵。3月20日,石油部长萨哈比·奥马鲁接受采访,首次公开原因:中国员工平均月薪达8678美元,本地同岗仅1200美元,管理层多为中国人,本地人局限于底层岗位。他称尼方多次沟通无效,故采取强硬措施,但同时表示愿通过对话解决,暗示中企若提高本地待遇,便可撤销决定。

这一表态看似为民众谋利,实则忽略两国发展差异。中国员工远赴海外,薪资包含补贴和技术溢价,属行业常态。

尼日尔人均收入低、教育水平落后,本地劳动力技能难以匹配管理需求,提升综合素质方为长策,而非简单施压要求加薪。

背后动因更复杂。军政府上台伊始,便借资源主权名义向中企索要4亿美元预付款,2024年4月签署协议,以原油收入偿还。

期限届满,尼方财政吃紧,无法履约,转而以薪资为由冻结资产,意图转移压力。类似举动已非首次,军政府曾驱逐法国军队,转向俄罗斯军事援助,在经济领域亦寻求更多支持。

中方始终坚持平等合作原则,外交部回应强调维护合法权益,呼吁协商。企业层面,中国石油继续运营管道,确保石油供应未断,显示责任担当。

5月23日,尼方进一步要求遣返在尼工作超四年的中国员工,石油部长致函指责中企未遵守本地法规,管理岗位本地化比例不足。

此举加剧紧张,炼油厂产量一度下滑,尼亚美能源供应承压。6月,中方代表赴尼谈判,阐述合作历史,指出投资已惠及民生,如修建道路和桥梁。

尼方坚持补税和薪酬平等,双方围绕本地培训和技术转移展开讨论。军政府虽强调主权,却未考虑中断合作对自身经济的冲击,外债累积、出口受阻已成现实。

尼日尔经济压力增大,资源出口依赖中方管道,赖账企图难遂。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主导这些政策,其军旅背景令决策偏向强硬,却忽略长期互信的破坏。

中尼合作本是共赢样本,中国投资推动尼日尔从贫困国家向资源出口国转型,创造数千就业岗位。薪资差距虽存,但根源在于发展阶段差异,非歧视所致。尼方若一味施压,只会削弱外资信心,影响本国发展。

驱逐高管仅是开端,薪资诉求背后是资源博弈。军政府试图通过此类行动巩固权力,转移国内不满,却可能自食恶果。中国企业以实际行动维护权益,坚持对话路径,体现大国风范。

展望未来,中尼需回归理性轨道。提升本地能力、公平分享收益,方能实现可持续合作。尼日尔若继续借口施压,终将损害自身利益,而中国将一如既往推动非洲发展,寻求互利新局。

这一事件警示国际投资,合作须建立在尊重基础上。薪资公平虽重要,但强行干预无益长远。军政府做法虽短期得势,却暴露治理短板,长远看,唯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桥接差距,方为正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尼日尔   薪资   中方   差距   军政府   炼油厂   中国   尼亚美   资源   石油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