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钩随笔
曾经的晚上七点,是我家每天的“高压时刻”。
厨房里热气腾腾,锅铲翻飞;书桌边“妈——”声此起彼伏——
“这个字怎么写?”
“这题我不会。”
“你帮我检查一下呗?”
我像个救火队员,穿梭在锅灶与作业本之间,手忙脚乱,心力交瘁。
直到有一天,我轻声对孩子说:
“从今天起,我们立几条规矩。”
没想到,这些规矩成了救命稻草。
不仅让我卸下了“人工答疑器”的重担,也让孩子的学习节奏渐渐走上了正轨。
他不再事事依赖、不再焦躁暴躁,而是开始静下心来,一点点破解难题。
而我,也终于在晚饭后坐回沙发,喝口热茶,看本闲书。
这五条规矩,说复杂不复杂,但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们家的学习氛围。
那是个周六的晚上,他做奥数题做到崩溃。
“小数点怎么这么烦啊!我不会了!”他拍着桌子,一脸委屈。
我没有凑上去讲解,而是温和地提醒他:“规矩一,还记得吗?”
他皱了皱眉,重新盯着题目,拿起草稿纸,画图、列式、演算……
十分钟后,他突然“咦”了一声:“妈,我好像懂了!”
他把答案念给我听,眼睛亮亮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孩子不是怕题难,
他怕的是没试着靠自己解决。
十分钟的独立思考,也许比我们一小时的讲解更有效。
有一次,他被一道压轴题困住,笔在手里转了十几圈,题目却始终没动。
我轻声提醒:“可以先跳过去。”
他点点头,用红笔圈出题号,继续往下写。
当整页作业完成,他回头再看那题,换了个思路,竟顺利解出。
“刚才脑子乱,这会儿想通了。”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原来很多难题,不是不会解,
是情绪卡住了解题的门。
先放一放,是策略;换个角度,是智慧。
“妈,这题我真看不懂。”
我没有解释,只问了一句:“三遍了吗?”
他嘟囔着重新读题——
第一遍,他读得飞快;
第二遍,开始画线标记关键信息;
第三遍,眉头舒展开来。
“哦——我忽略了‘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他一边笑一边动笔,几分钟就解了出来。
题目其实不难,难的是浮躁的心。
耐心读三遍,是我送给他最简单却最实用的思维利器。
“妈,我写完了!”过去,他总是把本子一推,满脸轻松。
现在,他会拿起作文本,小声读起来。
“咦?这句话怎么这么别扭?”
“哎呀,我写错字了!”
他会一边读一边笑,有时还自言自语地修改几句。
朗读,是一面镜子,照出逻辑的断裂、语句的不通,也照出了他对质量的责任感。
一个愿意为作业负责的孩子,
才会对自己的成长用心。
还记得有次他写作文,问我:“‘酝酿’的‘酿’怎么写?”
我没急着回答,而是指了指书桌上的字典。
他撅着嘴,不情愿地翻起来。
几分钟后,他开心地喊:“我找到了!原来是‘酉’字旁!”
他的语气里,有种“我可以靠自己”的底气。
后来,他不再逢字必问。查字典成了习惯,甚至还教起了同学如何查部首、按音序找字。
知识的第一步,是主动出发;
学习的第一课,是靠自己走。
有人问我:“这几条规矩真有用?”
我说:“它们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再喊妈,而是为了让他学会不依赖。”
从“张嘴就问”到“低头思考”,
从“写完就扔”到“自查改错”,
从“情绪上头”到“跳题冷静”,
孩子的变化,不只体现在成绩单上,
更体现在他眼神中的专注、语气中的坚定、解决问题时的从容。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出答案,
而是种下一颗独立思考的种子。
它也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
但总有一天,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长成参天的树。
如果你也常被孩子写作业时的“妈——”喊得头大,不妨试试这五条规矩。
它们简单,却有效;柔和,却坚定。
是送给孩子的规矩,也是在做妈妈的我们,悄悄练成“松弛感”的开始。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