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鸽子肉”有啥用?中医:或可改善 6 类问题,这 5 种人要少吃

“姐,你说王叔天天吃鸽子肉,真的能补身体吗?”小明一边啃着苹果一边问我。

我笑了笑,想起邻居王叔的故事——今年65岁的王叔,退休前长期熬夜加班、手脚常冰凉,整个人看起来总是疲惫不堪。

半年前,他开始每周坚持吃两次鸽子汤。半年后,血压稳定,血红蛋白升高了12%,连老伴都说他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鸽子肉在中医里早有记载。鸽子肉性平、味甘,归脾、肺、肝经。《本草求真》记载:“鸽肉久食,轻身不老,益精气。”长期食用可以滋养身体、改善气血。

现代营养学也证实了鸽子肉的价值:每100克鸽子肉含蛋白质约23克,脂肪低于3克,同时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是补气血、养精益寿的佳品。

那么,经常吃鸽子肉,到底能带来哪些健康好处?哪些人又需要谨慎?

一、鸽子肉的六大健康功效

1.滋补气血

《本草纲目》记载:“鸽肉甘平,无毒,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中医认为,鸽肉性平、味甘,能够补气养血,尤其适合体虚、术后恢复或贫血的人群。

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鸽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如赖氨酸和精氨酸,有助于造血功能和免疫力提升。

2.强健脾胃

中医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鸽肉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经常疲劳、食欲不振的人,鸽肉炖汤或鸽子粥都是温和而有效的选择。数据显示,鸽肉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0%以上,吸收容易,对肠胃负担小。

3.安神助眠

鸽肉含有丰富的色氨酸,这是一种人体合成5-羟色胺(血清素)的重要原料,能够帮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专家建议,失眠或焦虑的人,晚餐适量食用鸽肉汤,有助于心神宁静。

4.增强免疫力

鸽肉中的硒、锌等微量元素对免疫系统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每100克鸽肉可提供约20%日常所需的锌,能够提高白细胞活力,增强抵抗力,尤其适合季节交替时食用。

5.延缓衰老

鸽肉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胶原蛋白,对皮肤和关节有滋养作用。《本草纲目拾遗》曾记载:“久食益肌肤光润,形体轻健。”现代研究也指出,鸽肉中抗氧化物质能降低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从而延缓衰老。

6.促进伤口愈合

中医临床上常用鸽肉煲汤给术后或外伤病人食用。《中华医学杂志》一篇研究显示,鸽肉蛋白质含量高,能为机体修复提供充足营养,加速伤口愈合,是一种温和有效的康复食材。

二、并非人人适合:这五类人要少吃或忌吃

虽说鸽肉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意享用。中医有句老话:“药食同源,亦宜量度。”

1.湿热体质者

鸽肉性温,若本身体内湿热较重(如口苦、长痘、易上火),过量食用可能加重体内湿热,表现为喉咙痛、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

2.肾功能不全者

鸽肉蛋白质含量高,肾功能不佳的人过量摄入容易增加肾脏负担,甚至诱发水肿或尿毒症。

3.消化功能较弱者

虽说鸽肉易消化,但生冷炖煮或过量食用仍可能引起腹胀、消化不良,尤其是肠胃虚寒的人群应谨慎。

4.高血脂人群

鸽肉脂肪含量虽低于鸭肉、猪肉,但含有一定脂肪,高血脂患者需控制摄入量,并搭配蔬菜、清淡炖煮。

5.儿童与孕妇

儿童和孕妇需要补充营养,但要适量,过量蛋白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且烹饪方法不当也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三、吃鸽子肉也有“技巧”:四点健康指南

1.选择新鲜鸽子

新鲜鸽子肉色泽粉红、弹性好,无异味。陈旧或冷冻时间过长的鸽子,营养和口感都会下降。

2.科学搭配

鸽肉炖汤时可搭配枸杞、党参、红枣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增强补益效果,同时调节口感。

3.温和烹饪

中医强调“火候为养生”,鸽肉宜炖煮或慢煲,保持营养不流失。高温油炸或爆炒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影响健康功效。

4.适量为宜

每次食用以100~150克为宜,切忌贪多。养生讲究“日食不过量,久食见效”,长期适量摄入比一次大量食用更为有效。

结尾:

鸽子肉被誉为“飞禽中的人参”,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营养,更在于它与生活、健康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想吃出健康,不仅要看它本身,更要看你是否理解了它的特性:性平味甘,温和滋补,适量食用最重要。

在我看来,鸽子肉的真正魅力,不只是肉质的鲜嫩或汤汁的醇厚,而在于它提醒我们:健康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坚持,是对身体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下一次,当你坐在餐桌前,轻轻尝一口鸽子汤,也许你会明白,这不仅是滋补,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用心生活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养生   鸽子   中医   蛋白质   健康   本草纲目   湿热   温和   营养   身体   脂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