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历史上堪称黑暗的时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我们很多宝贝都被外人掠走了,其中最过分的就是日本。
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可谓是“浩如烟海”,它和欧美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不一样,这里有部分文物是正常文化交流得来的,但这不能掩盖日本抢夺我国瑰宝的事实,那些本应该陈列在中国博物馆的珍宝,却披着“日本荣耀”的外衣,接受千万游客的膜拜。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可不是一般的多,任谁看了都要赞不绝口,可惜从近代开始,我国战乱不断,好多宝贝都被外国侵略者抢走了。
要知道百年前的中国,可是一座门户洞开的宝库,谁看了不眼红?只是国难当头,看守者自顾不暇,觊觎者就蜂拥而入,抢夺一空,其中日本是最有心机、也是最彻底的那个“搬运工”。
据官方数据统计,从甲午到二战结束,超过360万件中国文物被运抵东瀛,其中只是古籍善本就占了300万册,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们曾是某个王朝的典章、某座寺庙的魂灵、更是某个书生穷尽一生的心血。
当然这些日本人的手段,还远不止战场上的烧杀抢掠那么简单,甲午战争一声炮响,清廷割地赔款,《马关条约》墨迹未干,日本就打着“赔偿”的旗号,把官方府库洗劫一空。
后来他们还学会了更“文明”的方式,当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日本的“考古学家”和“学者”们就粉墨登场了,他们戴着斯文的眼镜,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深入中国腹地,将殷墟的甲骨、古墓的漆器、深山的佛像等,成箱成箱地打包运走。
这时的他们还比较“斯文”,等到了全面侵华的时候,这场搬运行动才彻底撕下所有伪装,他们开始赤裸裸的进行地着地毯式扫荡。
日军手里攥着早就绘制好的谍报地图,哪座城市有博物馆,哪座寺庙藏着经卷,上面标注的一清二楚,军队在前面轰炸开路,后面的“文物调查队”就紧跟着冲了进去,所到之处满地狼藉,珍宝首饰片甲不留。
北京故宫的上万尊金佛被熔成了冰冷的金块,充作军费,承德避暑山庄美轮美奂的铜殿,被拆毁铸成了射向同胞的利刃,上海东方图书馆,46万册藏书一夜之间化为灰烬,而这场惨无人道的掠到还远没有结束。
他们还玩起了文化渗透,在中国东北以修建铁路为名义,成立了“满铁调查部”,实际上就是个巨型的文化情报与掠夺机构,把东北、华北的文献古籍搜刮殆尽。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中国文物,日本很多博物馆都将直接关门,毕竟日本的博物馆都是我国的文物一手撑起的。
这些因抢夺而颠沛流离的宝贝,大多都静静地躺在日本各大博物馆里,并且还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日本“国宝”。
如果你去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的话,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馆内超过十分之一的藏品,都来自中国,包括京都国立博物馆也是如此。
从先秦的青铜鼎到明清的字画卷轴,几乎复刻了一个“影子故宫”,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展柜前啧啧称奇、拍照打卡,赞叹着日本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谁又知道,这份“荣耀”背后是一段漂泊异乡的血泪史?更是他们犯下滔天大罪的见证者。
其中最让人五味杂陈的是,有11件中国文物,不知道什么时候竟列在日本的“国宝”清单中,而在这11件文物中,最耀眼的就是三只宋代建窑的“曜变天目盏”。
这种神乎其技的瓷器,烧制工艺早已失传,在中国本土连一件完整的都找不到,可在日本却有着三只完美无瑕的传世品,甚至还被茶道界奉为至高无上的“碗中宇宙”。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里的那只,更是被日本官方赋予了专有名字——稻叶天目,它享受着国宝中的最高待遇。
展厅灯光经过精密计算,游客只能在特定角度远观,连拍照都是一种奢望,日本人珍爱它、研究它、也很崇拜它,但却很少有人会提起,它为何会在这里,究竟是知道了不敢说?还是觉得抢走了就是他们的了?
掠夺本身很可怕,但比掠夺更可怕的是最后的“记忆篡改”,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这些来自中国的文物,贴上的标签却是“东洋美术”,或者是简单的标注“中国唐代”,至于它们是如何在战火中来到日本的历史,都被刻意地、集体地遗忘了。
当一件文物被反复冠以别国的名字,讲述着别国的故事,久而久之,它的身份就真的错位了,它从“中华文明的瑰宝”,异化成了“日本收藏的珍品”,这是千万国人始终无法接受的,我们的瑰宝岂能容忍他人指染。
可问题来了,这些宝贝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们的怀抱呢?这条回家路说起来很容易,但走起来却是一条漫长无比的路。
抗战胜利后,中国就开始了漫长的追索,我们有一份不断更新的《被掠文物目录》,到2012年,已经核对了超过1.5万件流失海外的国宝信息,专家们一次次远赴日本,在冰冷的库房里,比对着我们祖先留下的珍宝。
国际公约也白纸黑字地写着,战争中掠夺文化财产是非法的,可这些条款在日本眼中就是个摆设、是废纸一张,他们总会找出各种说辞,拒绝归还,比如“这些文物是在当时合法的制度下取得的”,或者就是“(文物)所有权早已转移”。
法律的门走不通,道义的门也常常紧闭,无数次交涉,换来的大多是沉默与推诿,这让这些瑰宝的回家路变得异常艰难,但墙壁再厚,也挡不住所有声音。
日本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一些有良知的学者和文化人士开始追问,这些所谓的“荣耀”究竟是战利品,还是赃物?他们呼吁公布文物来源,甚至主张将那些来路不明的中国文物退出“国宝”名录。
而在静嘉堂文库中,他们已经悄悄在“稻叶天目”的展柜旁,加上了一段关于历史背景的说明,虽然措辞依然谨慎,但至少承认了它是在动荡年代“中国转入日本”的。
一些地方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开始进行文物返还的研究,尝试通过对话来化解历史心结,想来总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瑰宝都会回归到我们祖国的怀抱中。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