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几点睡,可能比睡多久要更重要

你是否想过,入睡时间对心脏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吗?

在数字时代,很多人习惯熬夜刷手机,也有人选择早早上床,认为越早睡越好。

然而,最新一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英国大型队列研究揭示,睡眠开始的时间点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这篇研究,名为《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利用佩戴式加速度计精准记录了超过8万名参与者的真实入睡时间,持续追踪他们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入睡时间与心脏病风险呈现非线性关系:睡眠开始过早或者过晚都可能提升患病风险,而最佳的“黄金入睡窗口”则落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

具体来说,晚上10点前入睡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竟然增加了24%;

而入睡时间推迟到晚上11点至11点59分,风险也上升了12%;

入睡更晚在午夜12点以后才入睡的,风险更是提高了25%。

这表明,睡眠时间的“黄金区间”并非越早越好,而是顺应生理节律,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才最利健康。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对入睡时间的变化更敏感。

女性如果在晚上10点前入睡,风险增加达34%,而凌晨后入睡,心血管风险激增63%,两者均具统计学显著性。

相比之下,男性则只有晚上10点前入睡带来了约17%的风险小幅上升,晚睡的负面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科学家推测,这种性别差异或源于激素水平和昼夜节律调节机制上的不同,女性在作息节奏紊乱时更容易出现心血管异常。

这改变了我们对“健康睡眠”的传统认知:不是单纯强调睡够8小时,更关键的是入睡的时间要符合生物钟。

规律且恰当的入睡时间,能更好地维护昼夜节律,优化心脏的代谢和修复过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之,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生活的夹缝中,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是维系心脏健康的关键一步。

与其拼命追求睡眠长度,不如从睡眠时间的科学规划出发,让心脏在黑夜中得到最温柔的呵护。

科学睡眠妙招

睡眠环境

尽量保证安静、黑暗、温湿度适宜的睡眠环境。

睡前饮食

晚上8点以后尽量不进食,少饮水,否则会因夜间小便频繁而影响睡眠。入睡前5~6小时,尽量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晚餐不可过饱、过于油腻。

睡前情绪

入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不看刺激恐怖的电影、电视,避免情绪出现剧烈波动,保证精神放松,睡前尽量放空自己。

建议:听舒缓的轻音乐,阅读一些枯燥文章,加快入睡速度。

做“沉浸式运动”

具体方法:平躺,闭上眼睛,停止思考,注意控制每一次 “呼”“吸”节奏。在“呼”与“吸” 过程中,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仔细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睡前,可适当进行按摩帮助身体放松,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以改善睡眠质量。

限制在床时间

在床时间过多,可能导致片段睡眠和浅睡眠,因此不要在床上刷手机、看电视,应尽量做到“困了才睡,醒了就起”。

不要把问题带上床,不要想尽办法强迫自己入睡,如果感觉上床后20分钟内无法睡着,可以开灯离开卧室,做些其他事情。

如果非药物治疗不能改善失眠症状,建议前往专科医院就诊,禁止随意使用安眠药。

资料来源:国际科学、浦东发布等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养生   多久   睡眠   风险   时间   晚上   心血管   节律   心脏   健康   心血管疾病   统计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