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址风貌重塑 科技助西夏陵瞩目世界

中新网宁夏新闻8月3日电 题:千年遗址风貌重塑 科技助西夏陵瞩目世界

作者 杨迪 叶雨晨 董嘉怡 朱玥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日晚,一家位于北京的咖啡馆内,西夏陵申遗全过程技术咨询团队的在京成员再聚一堂。他们中有设计师、西夏文字研究专家以及施工厂家代表。去年以来,许多人已久未谋面,这晚,他们屏息凝神,一同守在直播屏幕前。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宣布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时,远在巴黎的会场与北京的咖啡馆内同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巴黎参会与北京驻守的团队成员相隔万里,同频欢呼,14年来的期盼终得实现。

项目团队在北京咖啡馆内合影。建筑历史研究所供图

随着西夏陵申遗成功,其展示形式与设计理念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榜,受到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遗址区内点状分布的建筑复原解说牌与钢丝网雕塑,被称为陵区展示中的“点睛之笔”。

这些设计,正出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建筑历史研究所”)之手。

“归真”

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启动。同年,建筑历史研究所正式接手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

彼时的西夏陵,与今日判若两地。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回忆,3号陵周边杂陈着树林和宾馆,干扰了陵区与贺兰山的视线关系,博物馆则紧贴3号陵而建。帝陵边界模糊、周边环境杂乱,整体风貌亟待梳理。

“党项人在此建陵,看中的正是贺兰山下、戈壁滩上的自然氛围。”刘剑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景区化,恢复陵区历史环境,返璞归真。”

秉持这一理念,项目团队初期的核心任务十分明确:在保留遗址真实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专业、真实、完整,又具备公共传播力的展示体系。

设计的第一步,便是“做减法”,在陵区内部开展相应环境整治工作。

博物馆和游客中心被整体移至110国道以东,通过地下通道与陵区相连,杂乱无章的设施建筑被拆除,需要保留的建筑进行了外观改造,干扰陵区视线关系的林地得到移栽,贺兰山前平坦开阔的历史景观得到恢复。一座考古遗址公园应有的样貌,开始被重新勾勒出来。

传统景区的“标配”设施也被替代升级。新围栏形态低矮,采用拉丝不锈钢材质,远观几近隐形,近看则划清边界,防止误入;解说牌从突兀的立式大版面改为斜卧在地面上,与陵区景观融合,力求“见而不显”。

设计的第二步,则是“添新意”,提供与遗址环境相称的人性化服务设施。

例如,地下通道尽头的候车棚,成了集展览、便利店、卫生间、充电宝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棚内座椅上陈列的宣传画,向往来游客展示与世界遗产有关的知识;面向山脉的景窗也为远眺陵区提供了极佳的观景点。

“重塑”

陵区环境改变后,下一步便是重塑陵区的视觉语言,赋予西夏陵9座帝陵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叙事主题,让这段距今近千年的历史“开口说话”。

3号陵格局保存非常完整,主题被确定为“重现”,帮助观众理解西夏帝陵的基本形制;4号陵依山而建,突出“环境”特征,引导观众感知遗址环境与选址理念;6号陵因出土文物丰富,主题设定为“建造技艺”,基于考古发现展示西夏建筑工艺与手工业水平……

项目团队认为,遗址展示不仅服务专业研究者,更应借助科技手段,帮助公众“看见”和“看懂”那些残缺不全的历史信息。

为此,项目团队与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合作,结合美术史、党项服饰与同时期帝陵研究,对石象生残片进行推测性复原——将已知的实物残块以实体材料呈现,而想象部分则以钢丝网勾勒,两者加以明显区分,既还原形态,又避免过度具象导致误读。

3号陵石象生。 叶雨晨 摄

此外,项目团队打破“文物应陈列于博物馆”的惯例,将部分出土文物以复制形式重新归置于其发现地。通过采集大量典型文物——如莲纹花砖、鸱吻、脊兽、力士碑座等的三维扫描数据,采用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翻模制作文物复制品,并进行表面质感处理,尽量还原其历史肌理。

行走至3号陵陵城南门处,脚下的一片区域经过复原设计,磉墩、柱础等建筑构件清晰可见。模拟复原的门址采用高强无机纤维材料模拟了考古发掘现场的遗址原貌,并与原始遗存间留有隔离层,参观者可直接在其上行走,既还原遗址形态,又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看见”

西夏陵的展示在业内业外广受好评,成为国内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典范。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一场跨领域的协同攻坚:院内多学科团队、集团多领域骨干,与研究学者、生产厂家、施工队伍通力协作,是所有人的不辞辛劳、精益求精与众志成城,让西夏陵的展示设计得以实现。

“现场的展示设计驻场团队除了我和另一个男生,其余全是女生。”刘剑说。因此,他的团队也常常被“戏称”为“女兵团”。在现场,任务面前没有性别之分,只有必须完成的目标。

项目团队设计师陈昱萌回忆,2023年初春,项目进入申遗冲刺阶段,节奏陡然加快。那时她白天在办公室绘图、准备厂家对接材料,晚上修改解说词,“几乎没在天亮的时候离开过办公室。”设计师张宝方也曾被派往GRC景墙的生产工厂,在村里一住就是好几周,只为确保所需构件及时抵达西夏陵并完成吊装。

多年付出,终于等来验收时刻——2024年8月12日,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组织的国际考察专家正式到访西夏陵。

当天,专家一行在地下通道尽头的放映厅驻足。短片结束,通电玻璃悄然褪去雾面,贺兰山前陵区实景渐次显现。片刻静默之后,专家才反应过来影像已经过渡至现实,巍巍高山在远处投来注视,掌声随之响起。

ICOMOS组织的国际考察专家在贺兰映画厅。建筑历史研究所供图

11个月后,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14年来无数人亲手一点点托举起来的西夏陵,终于跋山涉水,来到世界眼前。

成为世界遗产不是西夏陵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刘剑透露:“后续西夏陵还会给公众带来更多新的体验,如位于4号陵与6号陵之间的观景台,地理位置极佳,将是眺望西夏陵全貌的绝佳观景点。”未来,包括建筑历史研究所在内的众多团队亦将继续肩负守护西夏陵的使命,开展更多研究与探索。(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西夏   风貌   遗址   千年   世界   科技   团队   建筑   研究所   世界遗产   项目   环境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