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件事不仅仅是侵吞,占有中国企业,背后还有更大的图谋。
荷兰这是在中美大国博弈中强出头。强出头也就罢了,毕竟荷兰是美国的盟国,站队美国可以理解。但荷兰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实质理由下,就接管了当世强国的企业。
这时候,中国就不得不出来收拾荷兰,以儆效尤。荷兰政府算是撞上枪口了。

只是,中国政府应对荷兰的举措,绝不会仅止于让“安世中国”独立出来,并且禁止“安世中国”芯片对外出口而已。其后的效应必然大于上述这两个世人表面上看到的结果。
1 安世中国 vs 安世荷兰
此事件后,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运营脱离荷兰总部,独立运营。自此形成了“安世中国”和“安世荷兰”。以下我们也用这两个称呼作为区别。
既然安世半导体一分为二,两方争斗也就无法避免,甚至是“生死斗”。如果荷兰政府始终不归还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必然是走入生死斗的局面。
安世荷兰握有总部高层人员、晶圆厂,以及专利。安世中国掌握的是芯片封测厂。哪一边更占优势呢?
那些高层人员我们就不说了。表面上看来,晶圆厂的技术层次比较高,封测厂的技术层次比较低。但实际运作起来,安世荷兰与安世中国的竞争却不是从这方面来看。
在这之前的安世半导体,其晶圆厂分别设在德国汉堡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封测厂的部分在中国广东东莞和江苏无锡(无锡为在建中),东莞厂是最大的封测厂,年产能是五百亿颗芯片。
这样的布局是因为之前的闻泰科技,为了改善安世半导体的成本结构,把封装、测试的部分转到中国,争取更低的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
这样的生产线布局也是许多欧洲芯片厂商普遍采取的策略,因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的芯片产业链。例如,德国半导体大厂英飞凌其最大封测厂是在马来西亚。
透过这样的布局,闻泰科技能够在短短数年内,把安世半导体打造为全球第三大的车用级芯片(车规芯片)。

什么是车规芯片(Automotive-grade chip)呢?这是应用在汽车领域的芯片,和一般的消费级别芯片不一样,对安全和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也要求更长的使用寿命。因为这牵涉到行车的安全。也因此,车规芯片需要国际认证机构的合格认定,不是随随便便,想卖就卖。
2 欧洲车商恐慌之后...
也正因为如此,当中国政府限制安世中国芯片对外出口,这就导致一些欧洲汽车大厂的恐慌,例如大众、奔驰、宝马,这三个都是德国汽车厂。
还有法国的雷诺汽车、瑞典的Volvo、美国通用汽车,以及日本的本田、丰田。
全球大汽车厂几乎都是安世半导体的客户。虽然安世半导体不是唯一的一家车规芯片厂商,还有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但一时之间其他车规芯片厂的产能上不来。二来,全球其他芯片厂商在短时期内也无法设计、生产车规芯片,也因为还需要时间“认证”。
这种情况下,这些大汽车厂怎能不恐慌?
问题是,当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吗?就算荷兰政府没有料到中国会立即限制安世中国出口芯片,这样的接管措施多多少少会在短期内影响其芯片出货,也影响欧洲盟国的汽车厂商。
另外,荷兰政府暗地里谋划这样的事,应该没有事先和其他的盟国打声招呼,就自己硬干起来。
这一点就令人发笑了。德国总理为此指责中国,但他却没有责备荷兰,至少在公开场合上没有责备荷兰。他说,因为荷兰是德国的盟国。

德国顾念荷兰是盟国,但荷兰却没有顾念德国,也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荷兰考虑的只有美国,眼中只有美国。
这就是现今美国盟国的窘境,所有国家只服侍一国,只顾念一国的需要。
这是在政治层面上的考量。
3 生死斗
如果荷兰政府硬是不肯归还安世的股权,那么分家后的安世荷兰如果还想生存,就只能够自建封测厂。因为安世中国的封测厂能占了原公司将近80%的产能。
但建封测厂需要时间,除了建厂外,还需要招聘技术工人,引进设备,试车,才能够投产。当然,还需要资金。安世荷兰得要拉一些投资或贷款。
但最主要的是时间。安世荷兰现在要建厂是来不及了,因为欧洲的车商客户不能等。
安世荷兰还有一个办法,向其他地区的封测厂下单,进行封装、测试。
不过,全球封测产能是固定的,是有限的,能够挤出额外的产能有限。如果挤不出多余的产能,就得要排“档期”。这样下来,时间也不够。
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厂的安世荷兰,号称是总部,拥有晶圆厂的安世荷兰,是难以生存的。
4 安世中国的未来
那么安世中国呢?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车规芯片并非顶级的技术,生产工艺在14纳米以上,其所需的技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多具备了,包括晶圆厂。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都可以作为安世中国的后盾。
而安世中国应该有3 个月的(晶圆)存货,如果这时候安世中国直接向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车商接单,能够撑三个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安世中国在利用存货的三个月期间,可以积极寻找晶圆代工,并且和闻泰科技或其他的芯片设计厂商合作,补上芯片设计这一块。这方面是可以办得到的,但也需要一些时间。
整体算起来安世中国还是比安世荷兰多一些时间,但不论是安世荷兰或安世中国都需要抢时间,跟时间竞赛。
5 安世中国两个重要环节
这当中对安世中国来说,有两个紧要环节。
第一,安世中国得要尽快跟车商客户联系,尤其是绕过安世荷兰,直接和欧洲车商拿单子。
虽然中国政府下了限制令,限制安世中国的芯片对外销售。但我认为这个限制令应该是灵活的,要灵活使用。
根据资料,安世中国已经和车商取得了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供货。
这是有利的现象。因为如果不尽快恢复供货,一些车商,尤其是美国盟国的车商,很有可能为了避免卷入中美博弈的漩涡,因而将单子转出中国。
由于安世中国手上有货,也就是终端的芯片,可以直接出货。这是安世中国比安世荷兰有利的地方。
只要补上刚刚说的芯片设计的部分,安世中国可以保有不少的客户。
6 还有大招
相信,安世半导体母公司的闻泰科技,以及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会全力支援安世中国。因为这不是单纯的股权纠纷,而是中美博弈下的供应链之争。
因此,第二个环节就是,中国政府的措施可能需要把安世荷兰给打垮,不能够松手。除非是荷兰政府把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原封不动的交回来。
中国要彻底把安世荷兰打垮,不难。中国不是还有对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措施吗?可以据此禁止晶圆厂接下安世荷兰的单子,把安世荷兰列入实体清单中。

到目前为止,这招大招还没有用。主要是,中国愿意给荷兰政府一个缓冲的空间,一个更正错误的空间。
7 安世中国三大优势
此外,安世中国还另外占有两个优势。中国市场是之前安世半导体的大客户,占其营收一半以上。
中国车商是安世的最大客户,最大客户,最大市场难道不能决定使用哪一家的芯片,扶持不了哪一家芯片商吗?
况且,中国封测产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在全球的占比为80%。安世荷兰没了中国的封测产能,其成本肯定上升,缺乏竞争力。
就算一些欧洲车商顾虑中美竞争,畏惧地缘政治的风险,但汽车市场本就竞争激烈,成本飙高后要如何卖呢?
如果欧洲车商要吃下成本,净利润会压缩,股价会下跌,工人的薪资调涨也要大幅冻结。
这些车商在短时期内可以支撑,但无法长久。这是安世中国的另一个优势。
整理一下,这是安世中国的三大优势:成本优势+ 中国市场 +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时间久了,安世中国定然能够击败安世荷兰。
说到这里,又回到了供应链的问题,这也是中美博弈的基本面。若非中国有强大的供应链,是全球的供应链中心,这一波荷兰政府的爆冲行为,中国占不了太多的优势,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够报复。
说到供应链,我们有一系列的节目,总计有五期文章,请大家参考。最早的一期视频是于2019年8月推出的,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战激烈的时候,也是首次传出,美国要和中国(经济)脱钩的一年。我们会把链接放在视频底下。
而脱钩的重点,就是(美国)要打破中国的供应链地位,迫使制造业、工厂离开中国。
回到宏观的层面来看,也就是中美博弈的层面。

不要小看美国这一招,也不要认为美国在背后运作荷兰政府强行吞下安世半导体,只是侵吞霸占中国私企,而是美国对付中国,迫使欧洲盟国和中国脱钩的一环。这招不仅仅是表面霸道,还有背后的阴(损)。
想想看,如果荷兰政府成功了,荷兰政府下一步会把封测的单子转给其他国家。如此,欧洲那些大车企在某种程度上就脱离中国车规芯片的供应链。
美国打压中国的企图不会停下来的,会一路下去。
这一次让欧洲或其他盟国的车商摆脱中国的供应链,下一波就是钢铁。而造船业方面,透过收取港口停靠费已经开始了。
从华为的5G设备、芯片、钢铁和铝产品、造船业等,会持续扩大到其他领域。
说穿了,这是美国对中国的生死斗,是世界大国地位和霸权地位的生死斗。中国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让的空间。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个棘手问题。美国在背后挑起这样的争端,等于是把中国企业推上地缘政治的风浪,而美国只是背后,并没有直接出面。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代理人战争,供应链的代理人战争,而中荷两国却站在了台面上。这就是为什么说背后是阴(损)的部分。
如果欧洲车企,或其他国家的车商担忧地缘政治风险,可能会从安世中国转单。

这种做法就如同2016年的南海仲裁事件一样,美国从2014年年末开始,接连唱衰中国经济,目的是要驱赶资金从内地和香港流出,以配合美国联储会于2016年底的加息循环。
由于越南和菲律宾的海军力量不济事,美国迫不得已才于2016年出手,在仲裁宣布前夕派遣两艘航空母舰打击群进入南海。
这次的事件,美国的目的是要驱赶欧洲和盟国的车企,离开中国的供应链。
如果美国的计策得逞了,很快,会有更多的中国海外企业被外国政府强行接管。
8 结论
是以,安世半导体事件得要放在更大的维度来看,来处理。这也解释了,荷兰政府迄今没有认错,只是说,愿意和中国政府谈一谈。
而中国政府不愿意谈,这件事没得商量。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对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措施,绝对不能轻易收手。原因是,美方对中国的打压不会停止。这一次讲和了,还会有下一次,下下次。
反过来看,美国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击中国的供应链,那么中国也应该在此领域,扩大中国车企的供应链,扩大地盘。只要安世中国站稳脚跟,中国扩大车企供应链就成功了。
既然本质上是供应链对供应链,就要在供应链上打赢!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