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起义成功的书生皇帝,善待百姓不杀功臣,临终遗言感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的不少,书生起义成功的,却只有一个——光武帝刘秀。

这个28岁的太学生拿起武器,十几年间从无名小卒,变成一统天下的皇帝。

一个读书人,凭什么能做到这些?

书生提剑起风云

刘秀虽然出身西汉宗室,家里却早就没落了,父亲刘钦死得早,跟着叔父刘良,在舂陵过着平民生活。

20岁那年,凭着宗室身份保送进了长安太学,在太学的几年,老老实实读书

都说这个人性格温和,不爱出风头,就是个标准的儒生,谁知道几年后,这个老实人会拿起刀剑打天下。

转折点在公元22年,王莽改制搞得天下大乱,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刘秀的哥哥刘縯,在舂陵召集宗族子弟起兵,28岁的刘秀,也加入了队伍。

舂陵军初期装备简陋,刘秀带着几十个人,骑着耕牛就敢去冲锋。

这种做法听起来可笑,实际效果却出人意料,首战告捷,刘秀拿到了人生第一个首级。

真正让刘秀名扬天下的是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王莽派出42万大军围攻昆阳,城中守军只有8000多人,兵力对比悬殊,几乎是必败之局。

关键时刻,刘秀主动请缨突围求援。

带着3000舂陵军,冒着生命危险冲出重围,夜袭敌营时,亲手斩杀了新野尉,大大鼓舞了士气。

第二天,天降暴雨,抓住战机发动总攻。配合城内守军里应外合,42万大军竟然被打得四散奔逃,王莽的主力军队就此崩溃,新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

昆阳之战后,刘秀在义军中的地位大大提升,问题是,更始帝刘玄,开始对刘氏兄弟起了疑心。

公元24年,刘秀的哥哥刘縯,被刘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面对兄长之死,刘秀表现出惊人的隐忍,没有公开反抗,还主动向刘玄道歉,请求到河北去收编铜马军,这种隐忍,为刘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到了河北,刘秀收编铜马军,被军中将士称为"铜马帝",这个称号让刘秀在民间,获得了极高声望,为后来称帝奠定了基础。

公元25年,在鄗城正式称帝,建立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后,开始启用邓禹、冯异等儒生将领,推行"先定河北,后图中原"的战略。

儒将治军平天下

称帝后的刘秀,面临的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赤眉军、隗嚣、公孙述等各路诸侯割据一方,东汉政权只控制河北一隅,如何统一天下,考验着这位书生皇帝的智慧。

对付赤眉军,采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公元27年,赤眉军因为缺粮向东汉投降,刘秀没有选择全歼,而是以招降为主,成功化解了这支百万大军的威胁。

西北的隗嚣和西南的公孙述,是难对付的敌人,这两人都有固定根据地,实力雄厚,不容小觑。

刘秀采用了"假意联合,分兵击破"的策略。

公元32年,先是假意与隗嚣结盟,稳住西北局势。

随后集中兵力攻打公孙述,经过激烈战斗,终于灭掉了这个西南割据政权。

解决了公孙述,回头收拾隗嚣,彻底统一了天下。

军事统一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国家才是真正的考验经过多年战乱,百姓急需休养生息。

实施"三十税一"的低税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刘秀的社会改革意义重大。

颁布《释奴令》,释放奴婢30余万人,禁止残害奴婢,这项措施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度田令"是刘秀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全国清查土地人口,打击豪强兼并,保护小农利益,这项政策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刘秀还是坚持执行下去。

经济政策方面,刘秀设立了常平仓制度。

丰年收购余粮,荒年平价出售,有效调控了粮价波动。

到建武九年(33年),全国人口恢复到6000万,经济基本恢复到西汉水平。

对外政策上,刘秀表现出了罕见的克制,面对匈奴的挑衅,拒绝大规模征伐,而是采用和亲岁币的方式维稳边境,这种"怀柔"政策,为国内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

刘秀的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柔道治国",既不像秦始皇那样严刑峻法,也不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而是以仁政德治为主,以武力为辅。

这种治国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

功臣善终君臣和

历朝历代,功臣的结局大多不太好,要么被猜忌杀害,要么被夺权流放。

刘秀却开创了一个先例:功臣善终,君臣和睦。

一共封了365位功臣为列侯。

贾复获得六县食邑,邓禹、吴汉各得四县,封赏可谓丰厚,关键是,只给爵位和税收,不给实权。

功臣们有了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不用担心生活问题,也不会因为权力斗争而产生矛盾。

刘秀则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避免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在具体操作上,采用"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策略,让武将功臣逐渐退出一线,重用文法吏治理朝政。

尚书台成为决策核心,三公变成了荣誉职位。

他还拒绝使用"朕"这个高高在上的自称,日常交流中以"吾",拉近与功臣的距离。

贾复战败后,刘秀只是责备几句,没有任何处罚。

岑彭遇刺身亡后,刘秀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厚待岑彭的家族,这种做法让其他功臣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功臣们也很识相李,通主动称病归隐,贾复解散了私人武装,大家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形成了"君臣共治"的和谐格局。

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时代的象征。

这28位功臣的画像被供奉在洛阳南宫,成为东汉政治的标志。

他们的子孙世代受封,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

刘秀处理君臣关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让刘秀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这种品格感化了功臣,也稳定了朝局。

对比其他开国皇帝,刘秀的做法确实独树一帜。

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明太祖朱元璋大开杀戒。

只有刘秀真正做到了,与功臣共享富贵,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种君臣关系的和谐,为东汉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光武中兴的局面,与刘秀善待功臣密不可分。

第四章遗言千古见真心

公元57年,63岁的刘秀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这位书生皇帝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遗诏。

遗诏的内容朴实无华:"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短短几句话,体现了刘秀对百姓的深切关爱。

"朕无益百姓"这句话最让人动容。

一个统一天下、开创盛世的皇帝,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功绩,而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这种自省精神,在帝王中极其罕见。

他还要求丧事从简,禁止地方官员奔丧,不想因为自己的丧事劳民伤财,不想给百姓增加负担,这种考虑,只有真正爱民的君主才能想到。

身后事完全按照遗诏执行,原陵高度仅20米,比一般的侯爵墓还要低。

陵墓以赤土夯筑,没有砖石装饰,简朴得令人吃惊。

遗体只用素绸包裹,陪葬品只有陶俑和简牍,与其他帝王陵的奢华相比,原陵简直是另一个极端。

刘秀生前的节俭作风也很突出。

宫中生活简朴,衣食住行都不追求奢华,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整个朝廷,东汉前期的政治风气相当清廉。


东汉前期的几位皇帝,基本都延续了光武帝的作风。

明帝、章帝时期被称为"明章之治",与光武帝的榜样作用分不开。

历史学家对刘秀的评价很高。

认为刘秀是"最完美的皇帝",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于一身。

对比历史上的其他皇帝,刘秀确实独具特色。

既有刘邦的政治智慧,又有刘备的仁德品格,还有独特的军事才能。权力没有改变刘秀的初心。

深厚的儒学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天生的政治敏感性,造就了这位独特的皇帝。

临终遗言体现出的境界,是刘秀一生品格的集中体现。

不求流芳百世,只求无愧于心,不追求个人荣耀,只关心百姓福祉。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后世永远学习。

参考资料:

1.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十九至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历史   遗言   功臣   临终   书生   感人   皇帝   百姓   公孙   东汉   王莽   公元   河北   遗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