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旭明
我一直以为,苹果是不会骗人的,因为它是童年最温柔的回忆,是父母削好放在碗里的心意,是课本上营养榜单里的优等生。红的,绿的,黄的……只要看见那圆润饱满的身影,我总会下意识地相信:这,一定是健康食品。
那天在超市,货架上摆着一排特别“漂亮”的绿苹果。青翠欲滴,皮光油亮,没有一丝斑点,仿佛是为展览而生的模特。我听说绿苹果抗氧化、含有丰富果酸,对身体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挑了几个最大最诱人的。
我问老板:“是刚摘的吗?”
他笑眯眯地说:“新鲜得很,刚到的货。”
我笑着点头,心中甚至升起一点小小的愉悦:挑到好东西了。
可回到家,一口咬下去,我就愣住了;不但没有久违的香气,没有脆感,甚至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化学味道。出于好奇,我切了几片放在桌上,本想等它自然氧化变黄,可几小时过去,颜色居然一点没变。第二天,第三天……整整四天过去,那几片苹果仍然像刚切的一样光洁如新。我不禁自问:这苹果,怎么不会烂?
由于当时冰箱暂时满了,我把剩下的几只苹果装进纸袋,随手放到了冰箱上方,打算腾出空间后再收进去。但没想到,这一放,竟被我彻底遗忘了。
两个月后,大扫除时,我意外地在角落里发现了那个纸袋,打开一看,几颗绿苹果静静地躺在里面。皮还亮着,形状还在,像时光从未走过。我怔住了。
这是我两个月前买的苹果吗?为什么它们还这样鲜活,没有烂掉?
我开始怀疑,开始查资料,也开始后怕。
后来才知道,有些不法商贩为了延长水果的保鲜期,会用“福尔马林”溶液处理新鲜食品。“福尔马林”原本是实验室里用于保存死亡动物标本的防腐剂,主要成分是37%的甲醛。福尔马林可以让果蔬“看起来”新鲜,却让它们失去了生命;可以让一颗苹果保持不腐的外表,却让人体承受慢性中毒的代价。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甲醛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引发鼻咽癌、白血病等疾病。而我国《食品安全法》也明确禁止在食物中添加任何含甲醛的物质。
我想起那天咬下去后胃中泛起的反胃感,不寒而栗。我们到底吃下了多少“不该吃”的东西,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判断食物是否新鲜,却忘了,真正新鲜的水果是有生命的,它会变色,会腐烂,会有虫眼,会带泥土和阳光的味道。它不像塑料模型,也不该像塑料模型。
这次“不会烂的苹果”经历,成了我饮食观念的分水岭。从此以后,我不再追求“好看”的水果,而是开始追求“真实”的味道。只要来自可追溯的农场,只要带着季节的痕迹和泥土的香气,那才是我愿意吃下去的“健康”。
是的,苹果本身并不会撒谎。但一旦落入不良商贩之手,它就可能变成一个“骗子”;外表甜美,内里毒害。而我们之所以被骗,不过是因为太信任诱人的外观。
所以,如果哪天你也遇到那种“永不腐烂”的苹果,请你记得我的故事。别轻信它的外皮,更别轻易咬下第一口。因为,有时候,苹果也会替别人撒谎。
通过苹果叶和水果“柄”,一般可以鉴别苹果是否“撒谎”,因为,处理过的苹果很少有叶子,干瘪的苹果“柄”一般都是化学处理过或陈旧的苹果。
作者军装照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