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宴菜单看外交风云:小小餐桌,撬动国际关系?

当远方贵客临门,热情款待必不可少,而国宴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那么,这些贵宾在国宴上究竟品尝了哪些美味佳肴?是不是如想象中那般,是满汉全席级别的奢华大餐呢?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国宴菜单上。实际上,国宴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夸张。就拿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国宴菜单来说,作为主菜的热菜仅有4道,分别是全家福、沙葱牛肉、北京烤鸭、什锦鲜蔬,再搭配上冷盘以及一些小吃饮品。

回顾2008年的奥运国宴,主菜同样是四道,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鳕鱼、北京烤鸭。2014年我国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峰会),为宾客准备了五道主菜,上汤响螺、翡翠龙虾、柠汁雪花牛、栗子菜心、北京烤鸭赫然在列。

从这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菜单中,国宴的特点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国宴菜品数量并不多,主菜通常维持在四五个左右,与满汉全席的奢华标准相去甚远,甚至可能比不上一些家庭过节聚餐时的菜式丰富程度。

早期的国宴,其实更符合大众对其奢华丰盛的想象。1949年开国大典当晚的国宴,宴请了600多名中外宾客,几十桌宴席场面宏大。

整个宴会光是冷盘就有4道,热菜多达8道,还有一道汤品以及4种咸甜点心,菜品丰富多样,尽显主人家的热情好客。此后一段时间内,国宴基本延续了这一标准。

然而,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国宴的举办次数大幅增加。高规格接待所带来的巨大开支,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消耗,还容易被国外过度解读,赋予不必要的政治含义。

基于此,外交部从7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最终确定了国宴的标准:供应中餐原则上四菜一汤,供应西餐原则上两菜或者三菜一汤,每位宾客餐费不超过60元,重要外宾不超过80元。

除了餐费限额会根据通胀情况适当上浮之外,这一标准大体沿用至今。

虽然曾经高规格、菜品繁多的国宴菜单已成为历史,但国宴的独特风格却在岁月中传承下来。开国第一宴筹备时,筹办人员曾为如何挑选适合不同宾客口味的菜品而绞尽脑汁。

毕竟,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众口难调,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绝非易事。最终,淮扬菜脱颖而出。这一发源于江苏的菜系,对烹饪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口味清新醇和,既彰显档次,又不会因口味过重而让部分宾客难以接受。

此后,国宴便以淮扬菜的口味为基础,巧妙融合了中国其他菜系中风格相近的菜品,像鲁菜、川菜、粤菜等都为国宴菜品的丰富贡献了力量。菜单中频繁出现的北京烤鸭,便是融合进来的经典菜式。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宴中还加入了一些西餐菜式,红酒、牛肉、黑椒、澳洲牛柳等元素的融入,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在国宴这个特殊场合,不仅吃什么至关重要,怎么吃同样大有讲究。众所周知,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食,而西方人则惯用刀叉,还有些外国友人有着手抓食物的独特习俗。

为了让每一位宾客都能体面、舒适地用餐,国宴往往会贴心地提供丰富多样的餐具,大大小小的刀叉、勺子,外加一双筷子,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选择,有效避免了因餐具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尴尬。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差异,那就是中国流行合餐制,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而西方则偏好分餐制,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一份食物。以往国宴用餐方式会根据两国关系来决定,如果想要表达发展亲密关系的美好愿景,可能会采用合餐制。

但如今,出于对不同文化习俗的尊重,国宴基本上都实行分餐制。工作人员会事先将菜肴精心分成一人份,再一一呈上到每位宾客面前。

与中国国宴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饮食、外交礼节完美融合的风格不同,世界大国美国的国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可言。因为在美国,总统一家被视为白宫的主人,所以国宴菜单通常由总统以及第一夫人凭借个人喜好来决定。

比如杜鲁门总统,他出生于密苏里州,刚上任就把白宫的厨师换成了自家做饭的阿姨,此后白宫国宴便充满了浓郁的密苏里风情,炸鸡、炸火鸡频繁出现在餐桌上,各种腌菜也成了常客。

埃森豪威尔总统有着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他对简单食物情有独钟,执着地在国宴菜单里加入各式各样的吐司和咸饼干,仿佛在每一口食物中追忆那段热血的军旅时光。

肯尼迪总统钟情于精致优雅的法餐,约翰逊总统则热爱各种烧烤美食。克林顿夫妇要求国宴更加健康化,倡导低脂低碳水饮食。

奥巴马夫妇则喜欢为不同国家的宾客准备具有家乡特色的食物,北欧客人到访就上鹿肘,日本客人前来便提供刺身,甚至中国代表团也曾在国宴上品尝到绍兴黄酒和月饼。

虽说美式国宴看似随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毕竟世界各地饮食习惯千差万别,有些在主人眼中美味高档的传统特色食品,对于宾客而言可能是难以接受的“黑暗料理”。

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参赞的吴德广先生在回忆录中,就记录了不少别具一格的外国国宴菜。

埃塞俄比亚的国宴就以生牛肉宴闻名。其流程颇为独特,主人家挑选一头上好的牛,宰杀剥皮后,将牛劈成两半吊在餐厅里。客人们人手一把刀,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牛身上切取想吃的部位。

吃生牛肉有三种方式,一是切下来直接蘸着佐料吃,原汁原味地品尝牛肉的鲜嫩;二是把牛肉搅成肉泥,拌上辣椒粉等调料装盘食用,让肉与调料充分融合;三是用谷物做成的薄饼裹着牛肉吃,这样既能品尝到肉香,又摄入了主食。

不过,这三种吃法都是生吃,再加上眼前悬挂着的整头牛,着实需要宾客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埃塞俄比亚人此举实则是出于满满的诚意,相传他们的祖先在沙漠中烤肉时,因炊烟暴露位置遭到敌人突袭,从此便改吃生肉,久而久之,发现生肉别有一番风味,便将这一传统传承下来。

由于生吃对肉质要求极高,在当地民间,生牛肉宴往往只在红白喜事等重要场合才会举办,平时人们还难以享用。用这样的特色美食招待外宾,虽然实际体验因人而异,但尊重之情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朝鲜,1970年4月,周总理访问朝鲜时,朝方给予了极高的礼遇。朝鲜最高领袖亲自主持午宴,餐桌上摆满了狗血肠、红烧狗肉、清炖狗肉汤等菜品。

在朝鲜,吃狗肉的习俗由来已久,数千年前的先民遗址中就发现过砍碎的狗骨头,如今狗肉在朝鲜仍被视为高档的滋补美食。然而,狗作为一种伴侣动物,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将其作为食物摆上餐桌。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狗肉作为国宴菜品可能存在一定争议。朝鲜由于相对封闭,与外界接触较少,在这方面受外界舆论影响较小。

但同宗同源的韩国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吃狗肉的习俗,韩国没少遭受西方人的指责,当年举办奥运和世界杯时,甚至差点因此遭到抵制。如今,韩国在提及狗肉相关菜品时,都只能用“滋补汤”这样隐晦的说法来代替。

墨西哥的国宴同样别具特色。墨西哥盛产玉米,当地人喜爱用玉米粉烤制薄饼,再卷入各种食材,这就是著名的塔可卷。

普通的塔可卷馅料有牛肉、鱼肉等,而在墨西哥人眼中,高档的塔可馅料则是虫子。他们曾在国宴上推出过一道蚂蚱塔可,即便经过油炸,虫子的形状依然清晰可辨,对于害怕虫子的人来说,这道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还有蚂蚁卵塔可、蠕虫塔可、龙舌兰虫塔可等特色菜品,说不定未来也会出现在国宴菜单上。在墨西哥人看来,收集虫子是一项纯手工的辛苦活儿,相比养牛捞鱼更加耗时费力,所以虫子做成的美食价格昂贵,属于上档次的食物。

国宴,作为一个国家展示自身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深厚的意义。它可以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现热情好客的一面,也能够展示独特的文化习俗。至于菜品本身是否美味,是否能被广泛接受,并非国宴的核心要点。

哪怕是面对生牛肉、蚂蚱等极具挑战性的食物,宾客们在聚光灯下,也会面带微笑,称赞食物美味,夸赞主人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是一场味觉大冒险。

#科普##涨知识#

文章来源:赛雷三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美食   国宴   国际关系   餐桌   外交   菜单   风云   宾客   牛肉   朝鲜   狗肉   食物   主菜   虫子   习俗   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