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挥舞荧光棒的观众。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赛汗塔拉啤酒节现场。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包头这座工业城市褪去白日的繁忙,在夜色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从滋滋作响的烧烤摊到灯火通明的夜校课堂,从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街区到人头攒动的音乐节现场,多元业态共同勾勒出包头夜经济的活力图景。在这里,夜晚不再是白昼的终结,而是生活的另一种开启方式,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孕育着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烟火升腾:美食街区点燃夜的热情
“老板,再来二十串烤筋、两打生蚝!”傍晚七点,九原区横竖街各烧烤店里已经座无虚席,食客们的吆喝声与烤串的滋滋声交织成最动听的夏夜序曲。在包头人的夜生活词典里,烧烤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纽带。
横竖街以九原古郡、秦汉文化为主题,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店铺的灯笼次第亮起,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的繁华市集。这里汇聚了各地特色小吃,从内蒙古本地的手把肉、奶皮子,到陕西凉皮、山西刀削面,应有尽有。一家经营十年的烧烤摊前,李师傅娴熟翻动烤串,油星溅起又落下,肉香顺着晚风飘远。“夏天最忙时从傍晚六点卖到凌晨两点,光烤串一天就能卖上千串。”李师傅擦着汗,笑意盈盈。
承载老包头晋商文化记忆的金街,夜色中更显韵味。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晋商“走西口”的传奇。金街原址为复盛西粮油坊,如今已是集美食、文创、娱乐于一体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夜晚的金街人头攒动,烧麦馆里热气腾腾,刚出笼的烧麦形如石榴;茶汤摊前,老师傅手持长柄铜勺快速搅动,红糖与糜子面的香气扑面而来。
除了传统美食,金街的夜间文化活动同样精彩。常态化街头演唱会吸引市民驻足,吉他弹唱、民谣演唱轮番上演;文创店里,以包头工业元素、草原文化设计的手工艺品深受喜爱;茶馆里,说书人讲述老包头故事,听众时而屏息、时而叫好,时光在茶香与故事中流淌。
烧烤与美食不仅点亮夜晚,更成为经济“引擎”。据统计,横竖街和金街夏季夜间日均客流量超4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行业蓬勃发展。烟火缭绕的摊位、灯火通明的店铺,既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让包头夜晚充满生活气息与经济活力。
文化为翼:历史街区与文创空间的夜间绽放
“晋商当年走西口,从山西到内蒙古,就是沿着这条商路……”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内,锡盟的苗先生牵着父亲的手讲述历史。七月细雨过后,青石板路泛着温润光泽,古建筑在暮色中更显古朴,红灯笼光晕透过雨雾洒下,营造出诗意氛围。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是包头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夜经济的典范。这里复原老包头商号、民居,通过雕塑、壁画、实物展示,生动再现“走西口”历史。夜晚漫步街区,仿佛能听到驼队铃铛与商人吆喝。民俗博物馆夜间开放,游客可看到晋商使用的算盘、账本等文物,感受移民史与商贸史的波澜壮阔。
“生活在这里这么多年,该了解包头的故事。”苗先生的话道出市民心声。越来越多包头人夜晚走进这里,在漫步中触摸城市文脉。街区常办非遗展演,剪纸、面塑、皮影戏等展示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皮影戏结束后,孩子们围向艺人询问制作方法,传统文化种子在夜晚悄然播撒。
如果说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回响,“包棉1958”则是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由老旧棉纺厂改造的文创空间,夜晚灯火通明,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地。红砖厂房变身为艺术展厅、咖啡馆,高大烟囱成独特地标,工业风设计透着复古与时尚的碰撞。
园区文创市集夜晚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年轻摊主带来设计的首饰、插画、手作皮具,每件商品都充满创意。一家三口挑选着,孩子被包头钢铁厂原型模型吸引;几位银发老人围坐露天座位,喝茶玩牌,笑声不断。“以前在棉纺厂工作三十年,没想到现在这么时髦。”退休工人张阿姨说,她几乎每晚来园区散步,感受老厂房的新活力。
南海湿地的河灯节是包头夏夜另一道文化风景。夜幕下的南海湖波光粼粼,一盏盏河灯放入水中,烛光摇曳漂远,如繁星坠入湖面。市民放灯祈福,岸边祈福墙贴满祝福便签。河灯节期间,民俗表演、美食展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从历史街区的文化浸润到文创园区的创意迸发,包头夜间文化消费蓬勃发展。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市民生活的“精神食粮”,成为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成长时光:青年夜校点亮技能提升之路
晚上七点半,昆区团委组织的手机摄影课堂座无虚席。鲍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学员作品,耐心讲解:“把主体放黄金分割点,背景虚化,效果就完全不同。”作为资深摄影爱好者,他放弃休息义务授课,“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特别有成就感。”下课后,学员围着请教如何用手机捕捉生活美好,教学相长的氛围让教室充满活力。
学员王同学是一名上班族,平时爱用手机记录生活却总不满意。“几节课后终于知道怎么拍美食、风景,朋友圈点赞量都高了!”他兴奋地展示作品,照片里的烧烤摊烟火缭绕,构图精巧。
包头的青年夜校如雨后春笋,昆区、青山区、九原区的夜校在团委支持下蓬勃发展,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充电站”与“精神栖息地”。课程丰富多样,从传统声乐、舞蹈、书法、体育,到新兴短视频创作、美妆技巧、直播带货,满足多样化需求。
茂业天地的YONEX网球馆里同样热闹非凡。教练指导学员练习对拉,从发球难入网到能打几个回合,进步显而易见。“平常一节网球课上百元,这里60元就能享两小时专业指导,太划算!”学员兴奋地说。团委支持下,优质课程以亲民价格惠及更多年轻人。
“我们整合优质师资和场地,压低课程价格,让更多年轻人享受专业培训。”包头市团委工作人员介绍。夜校还开设瑜伽、普拉提、羽毛球等课程,满足健身需求。瑜伽馆夜间课堂上,学员伴着舒缓音乐拉伸,工作压力在呼吸中释放。
短视频创作也是受欢迎的课程之一。青山区夜校的教室里,老师细致讲解剪辑技巧、运镜手法、配乐选择与平台算法。学员多为职场新人或创业者,希望提升技能或推广业务。“做餐饮离不开短视频宣传,学习后拍菜品、剪探店内容,店里客流量明显增加。”一位烧烤店学员分享道。
在包头,青年夜校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社交平台。学员通过夜校结识同好,课后相约练习、创作,孤单夜晚变得充实有趣。正如摄影课程“定格生活中的美”的宗旨,这些课程让年轻人在兴趣海洋中遨游,发现生活新可能,为包头夜经济注入青春活力。
多元交响:音乐节与阅读空间的夜间乐章
“再大声一点!让我听到你们的热情!”赛汗塔拉啤酒节现场,舞台乐队激情演唱,台下观众挥荧光棒欢呼。夏日夜晚,音乐节成为年轻人释放活力的方式,摇滚、民谣、电子等风格轮番上演,满足不同喜好。
包头音乐节注重本土元素,本地乐队演唱关于包头的歌曲,歌词中的钢铁厂、草原、黄河等意象引发强烈共鸣。“听到唱家乡的歌,特别亲切,为包头人自豪。”观众汪先生激动地说。音乐节设美食区、文创区,形成“音乐+消费”模式,观众可边听音乐边享美食、购文创。
除了大型音乐节,街头表演也为夜晚添彩。金街、包棉1958文创园等处,街头艺人常现身影。一把吉他、一个话筒,便能吸引路人聆听,温柔民谣或激昂摇滚,让市民逛街时享受听觉盛宴,为城市夜晚添艺术氛围。
与音乐节的热闹不同,图书馆、书店提供静谧夜间去处。包头市图书馆夜间开放,阅览室坐满读者,只有翻书声与偶尔的咳嗽声。“白天忙,只有晚上能静下心看书。”备考者纷纷表示,图书馆夜间开放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阅立方、包头书城打造了“书店+咖啡”模式。柔光灯下,读者挑本书、点杯咖啡静静阅读。书店常办夜间读书会、作者分享会,一场包头历史读书会结束后,读者仍意犹未尽讨论书中内容,交流对家乡的认识。(包头日报)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