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政变全过程!朱可夫在会议上掏出手枪,当众扣押贝利亚

1953年6月26日,苏联克里姆林宫内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变。这一天,拉夫连季·贝利亚——苏联安全部门的掌权者,被当众逮捕。

执行这一任务的是苏联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这场政变的主导者尼基塔·赫鲁晓夫,通过果断行动清除了贝利亚这个威胁,为自己日后掌权铺平了道路。

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真空

1953年3月5日,约瑟夫·斯大林去世,结束了他在苏联长达数十年的统治。斯大林生前未明确指定接班人,导致其去世后高层立即陷入权力争夺。

几天之内,苏联领导层迅速调整,马林科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掌控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赫鲁晓夫则担任苏共中央书记。三人形成了暂时的权力平衡,但这种平衡脆弱而不稳定。

贝利亚作为斯大林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长期负责秘密警察工作,在大清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手段残忍,手上沾满鲜血,因此在党内高层中树敌无数。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试图通过改革巩固地位。他推动释放部分政治犯、调整民族政策,甚至提出与西方缓和关系。这些举措表面上是为了改善形象,但许多领导人认为这是他谋取更大权力的铺垫。

赫鲁晓夫对贝利亚的野心尤为警惕。他认为贝利亚控制的安全部门过于强大,可能威胁到其他领导人的地位。马林科夫虽然是政府首脑,但性格温和,难以对抗贝利亚。

莫洛托夫和布尔加宁等人也对贝利亚心存不满。权力斗争的暗流在斯大林去世后的几个月里愈发激烈,最终促成了赫鲁晓夫的行动。

赫鲁晓夫的筹谋:拉拢盟友与军方支持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并非最显眼的人物,但他擅长利用党内关系网。担任中央书记后,他迅速掌握了党组织的运作,为日后行动打下基础。他深知单凭自己无法扳倒贝利亚,于是开始秘密联络其他领导人。

马林科夫虽然与贝利亚关系密切,但对后者权力的扩张也感到不安,愿意与赫鲁晓夫合作。莫洛托夫因历史恩怨对贝利亚怀恨在心,布尔加宁则因与赫鲁晓夫的私交加入了联盟。

更关键的是,赫鲁晓夫拉拢了军方领袖朱可夫。朱可夫是二战英雄,在军队中威望极高,当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他对贝利亚的安全部门扩张不满,认为这威胁到军队的独立性。

赫鲁晓夫与朱可夫在战时建立的信任,成为政变成功的重要保障。有了军方支持,赫鲁晓夫的计划开始成型。

1953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宫召开了一场部长会议主席团与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联席会议。这次会议表面上是讨论国家事务,但实则是赫鲁晓夫等人设下的陷阱。

朱可夫提前安排了一队忠诚的士兵,藏在专用车辆中,避开了贝利亚部署的内务部卫兵检查,顺利进入克里姆林宫。这支部队成为政变执行的关键力量。

贝利亚对即将发生的事毫无察觉。他多年来依赖安全部门的保护,认为自己在党内地位稳固。这次会议对他来说似乎只是例行公事。然而,赫鲁晓夫等人早已准备充分,会议室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政变高潮:朱可夫出手逮捕贝利亚

会议开始后,赫鲁晓夫率先发难,指控贝利亚背叛党和国家。他列举了多项罪名,包括为外国势力服务、阴谋颠覆政权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布尔加宁随即附和,指出贝利亚在安全部门的独断专行。

贝利亚试图反驳,但无人支持,他的处境迅速恶化。关键时刻,马林科夫发出信号,朱可夫带领武装军官进入会议室。朱可夫拔出手枪,直指贝利亚,要求他举手投降。

贝利亚一度试图反抗,但被迅速制服。军官们将他铐住,带出会场,整个过程迅速而果断。贝利亚被塞进朱可夫的专用车,避开内务部卫兵,秘密送往莫斯科的列福托沃监狱,随后转移至军方地下掩体。

为防止消息外泄,逮捕行动高度保密。贝利亚的亲信被迅速控制,部分人据传当场被击毙。这场行动不到三分钟,却彻底改变了苏联的政治格局。

贝利亚被捕后,被单独关押在地下室,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接下来的六个月,他接受了多次秘密审讯。1953年12月18日至23日,特别军事法庭在元帅伊万·科涅夫的主持下,对贝利亚及其六名亲信进行审判。

法庭指控他犯有叛国罪、恐怖活动罪和反党罪,重点提及他在大清洗中的暴行以及战后对党内高层的威胁。审判过程未对外公开,贝利亚的辩护未被采纳。

12月23日,法庭宣判其死刑,当天由帕维尔·巴季茨基将军执行枪决。贝利亚被击中额头身亡,尸体火化后埋葬于莫斯科顿斯科伊公墓的公共墓地。他的个人档案也在赫鲁晓夫的命令下销毁。从此,贝利亚的名字在苏联历史中成为禁忌。

赫鲁晓夫的崛起与苏联新篇章

贝利亚被清除后,赫鲁晓夫的地位迅速提升。1953年9月,他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巩固权力。他联合其他领导人,逐步削弱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的影响。

1955年,马林科夫被迫辞去总理职务,赫鲁晓夫的盟友布尔加宁接任。赫鲁晓夫随后推动去斯大林化政策。1956年,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公开谴责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暴行。

这份报告震惊了党内,也为数百万政治犯的释放铺平了道路。古拉格劳改营的囚犯数量大幅减少,苏联社会迎来了短暂的宽松期。他还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与西方“和平共处”,尽管冷战中的紧张局势并未完全消散。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引发了党内保守派的反弹。1964年10月,他被政治局以“健康原因”为由解除职务,勃列日涅夫接任。赫鲁晓夫晚年隐居莫斯科,撰写回忆录,1971年去世。他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贝利亚被捕的过程,凸显了自己的关键角色。

朱可夫在政变后被任命为国防部长,1955年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推动军队职业化改革,但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警惕。1957年,赫鲁晓夫指责朱可夫削弱党的领导,将其免职。朱可夫此后淡出政治,晚年撰写回忆录,1974年因中风去世。

马林科夫在贝利亚被捕后继续担任总理,但权力逐渐被架空。1955年,他因与贝利亚的关系被迫辞职,后降为电力工业部长。1957年,他联合莫洛托夫等人试图推翻赫鲁晓夫,失败后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最终流放至哈萨克斯坦,1988年去世。

苏联的历史在这场政变后翻开了新篇章。去斯大林化的浪潮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但权力斗争的阴影始终未散。赫鲁晓夫、朱可夫、贝利亚,这些名字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荣光与沉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步都伴随着无数的抉择与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历史   赫鲁晓夫   手枪   全过程   贝利亚   斯大林   苏联   安全部门   内务部   党内   权力   莫斯科   布尔   克里姆林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