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童滑梯撞伤1岁半幼儿:谁该为游乐场意外买单?
1
8月27日下午5点,湖北襄阳鼓楼商场二楼的儿童游乐场内,孩子们在尽情玩耍。
彩色球池、塑料滑梯、迷你城堡——这里本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
监控录像记录下了事发经过:一名5岁的黄衣男童在滑梯上奔跑嬉戏,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坐着滑下,而是跑上跑下,一次次从滑梯高处快速冲下。
突然,他从滑梯上急速滑下,直接撞到了一名1岁半男童的后脑勺。
巨大的冲击力让幼小的孩子瞬间向前扑倒,脸部狠狠撞上了塑料玩具壳。
被撞孩子的母亲回忆道:"他是从高处冲跑下来的,冲击力很大。我孩子那么小,骨头都还没长好。"
更令人心痛的是事发后的发展。这位宝妈表示,撞人男童是由奶奶带来看管的,而事发时老人竟然在一边睡觉。当她要求孩子去找家长时,才把奶奶叫醒。
随后,受伤幼儿出现高烧不退、体温失衡的症状,胳膊和手部呈现青紫色。宝妈紧急报警并送孩子就医,但对方家长却在警方调解时离开现场,协商无果。
商场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小孩子冲撞在所难免。"警方则表示双方协商未达成一致,建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
这起事件表面上是一起儿童间的意外冲撞,深层次却暴露了多方监护责任的缺失。
许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将孩子带到付费游乐场所,监护责任就转移给了场所经营方。
事实上,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游乐场所提供的"监护人可陪同"提示,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提醒,而非责任转移。即使场所有安全员,也难以全程监控每个孩子的行为。
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2019年,成都某游乐场内,一名6岁男孩在蹦床区域撞倒3岁女童,导致女童手臂骨折。双方家长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
法院判决撞人孩子家长承担70%责任,游乐场因安全员不足承担30%责任。
2021年,上海一家室内游乐场,一名4岁男孩从滑梯跳下,踩伤2岁幼儿手指。
监控显示,4岁男孩的家长一直在旁边看手机,事发后才匆忙介入。
这些案例共同表明:游乐场意外中,家长监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游乐场所没有严格分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在一起玩耍。
5岁儿童的活动能力和冲击力远超过1岁半幼儿,双方在同一个空间玩耍本身就存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监护人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说到底,带孩子去游乐场不是"放羊时间"。
作为家长,我们得明白:你的视线不离开孩子,危险就会远离孩子。
在游乐场里,最怕的就是家长只顾着看手机或者打瞌睡。与其事后追究责任,不如事先多费心看管。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照顾方式。
带3岁以下的小宝宝,最好选择有专门幼儿区的场所,或者避开人流高峰时段。
对于5岁左右活泼好动的孩子,要提前立好规矩:不能推搡、不能逆行、要排队轮流玩。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时刻待在能立即干预的位置上,不要离孩子太远。
如果孩子比较调皮,更要加倍留意。
就像这次事件中的5岁男孩,工作人员已经多次提醒,说明他的行为确实有过激之处。
这时家长就应该介入,而不是放任不管。每个"熊孩子"背后,往往都有疏于管教的家长。
万一发生碰撞事故,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首先应该立即查看对方孩子受伤情况,主动提供联系方式,陪同就医。
逃避责任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同时也要记住:意外发生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游乐场方面也需要完善管理。
比如设置明显的年龄分区,增加工作人员巡逻频次,在滑梯等易发生碰撞的区域设置专人看管。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说到底,预防永远胜于事后追责。在孩子玩耍时,家长多一分留意,就能少十分危险。
在这起事件中,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个受伤的1岁半宝宝。
希望他早日康复,也希望所有家长都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不要让类似的意外再次发生。毕竟,孩子的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