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区里的几位妈妈唠嗑,有位大姐直叹气:“我家娃每天写作业到11点,成绩却总垫底,补课班报了一堆,钱花了不少,咋就不见起色?”另一位妈妈接话:“我更愁,娃小学成绩挺好,上了初中突然就不愿学了,现在天天闹着‘读书没用’……”
听着这些话,我特别理解——咱们当家长的,为孩子学习操碎了心,可总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其实啊,问题可能出在咱们对“学习”的理解上。今天就跟大家掏掏心窝子,聊两个“扎心但有用”的共识,看完您准能明白:培养学习习惯前,得先把“底层逻辑”理顺了。
咱们总说“别只盯着分数”,可您想过没?孩子连“应试”都做不好,连学校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拿什么谈“全面发展”?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邻居家的小姑娘,小学成绩特别好,琴棋书画样样会,家长骄傲得不行。可上初中后,数学突然跟不上了——不是不会,是上课总走神,作业总拖延,考试总粗心。她妈妈急得直哭:“我小时候啥都没学,不照样考大学?”可她忘了,现在初中的知识量和难度,比她上学时翻了好几倍!
小姑娘的问题在哪儿?不是“素质”不够,是“应试能力”太差——上课抓不住重点,作业不会抓关键步骤,考试总犯低级错误。结果呢?每天熬夜补作业,哪有时间练琴、看书?久而久之,兴趣没了,自信也没了,成绩越来越差。
您说,应试能力是不是“生存技能”?就像咱们上班得先学会“按时完成任务”,孩子上学也得先学会“高效吸收知识”。应试能力强的孩子,能把课本学明白、把作业写扎实,腾出更多时间去读课外书、学特长、运动锻炼——这才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啊!
反过来,如果孩子应试能力弱,哪怕琴弹得再好、字写得再漂亮,可考试总不及格,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听不懂,那他的“素质”再高,也只是“花架子”。等上了高中、考大学,现实会狠狠给他上一课:你可以不追求“高分”,但不能连“及格”都做不到;你可以有“特长”,但不能连“基础学习”都搞不定。
所以,咱们当家长的,别再纠结“应试教育毁了孩子”——先帮孩子把“应试能力”练扎实,让他能高效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这才是对他未来最大的负责!
咱们当父母的,谁不想对孩子温柔?可您发现没?越“心软”的家长,孩子越“难管”;越“严厉”的家长,孩子反而越“亲近”。
我表姐家的女儿就是典型。表姐从小对孩子特别“民主”:“宝贝不想写作业?那咱就不写了!”“宝贝想吃零食?随便吃!”结果孩子上小学后,成了班里的“老大难”——上课走神、作业拖拉、考试总抄答案。表姐急得直骂:“我这么爱你,你咋这么不懂事?”可孩子呢?翻着白眼说:“你根本不爱我,你只爱你自己!”
后来表姐听了老师的建议,换了种方式:该坚持的原则绝不退让,但态度温和。比如孩子说“不想写作业”,表姐会说:“我知道你累了,但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咱们先写20分钟,写完一起看你喜欢的动画片,行吗?”孩子闹脾气,她就抱着孩子拍背:“妈妈知道你委屈,但规则是为了你好,就像过马路要等红灯,对不对?”
慢慢的,孩子变了——不再撒泼打滚,而是主动说:“妈妈,我先写完作业再玩。”期末考试成绩也从70分提到了90分。后来孩子跟表姐说:“妈,以前你总顺着我是害我,现在你严格要求我,我才觉得自己是真的长大了。”
您看,真正的爱不是“满足所有需求”,是“帮你学会克制”;不是“怕你吃苦”,是“陪你一起扛”。那些被溺爱纵容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怨恨父母“没管过我”;而被严格要求的孩子,反而会感激父母“没让我走弯路”。
就像咱们学骑车,孩子摔疼了想放弃,咱们要是说“算了不学了”,他永远学不会;但要是扶着车把说“再试一次,爸爸在后面扶着你”,他反而能学会。严格要求,不是“跟孩子较劲”,是“帮他跨过那道坎”。
咱们今天聊的两个共识——“应试能力是基础”“严格是真正的爱”,其实就是“正学力行教育法”的核心。啥意思?就是先帮孩子把“学习态度”摆正(正),再教他具体怎么学(力行)。
培养学习习惯就像种小树:应试能力是“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稳;严格要求是“阳光”,光给够了,树才能长得壮。没有根,再怎么浇水施肥都是白费;没有阳光,再怎么修剪枝叶也长不高。
所以,咱们当家长的,别再急着“盯作业”“报补习班”,先把这两个共识记在心里——先帮孩子练出“应试能力”,让他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再用“温和的坚持”严格要求,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您会发现,当孩子不再为“应付作业”头疼,当他尝到“高效学习”的甜头,当他明白“严格要求”是为了自己,那些“磨蹭、走神、粗心”的毛病,自然就消失了。
毕竟,教育不是“咱们使劲,孩子受益”,是“咱们引导,孩子自己成长”。咱们先做好“底层逻辑”,剩下的,交给时间和孩子的努力吧!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