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不懂规矩要吃亏,一定这样做,为家人收藏!

作者:逍遥子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句古训点透了四季养生的精髓:顺应天时,方能护持康健。

今日重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既是象征 “久久长寿” 的吉祥之日,也是深秋转寒的分界点。

此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秋风扫叶的肃杀之气易侵人体。

若此时违背自然规律,熬夜贪凉、疏于保暖,很容易伤害身体。

家里的老人常说 “重阳养得好,冬天少生病。”

这份代代相传的智慧,藏着最实在的健康密码。

起居作息

1、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重阳过后阳气渐收,晚上阳气藏得浅,熬夜最伤肾气。

若是晚上熬夜,早上又急匆匆赶时间,长期下来不仅白天没精神,免疫力也悄悄下降。

重阳前后早睡早起,能让肝脏更好地完成夜间排毒,让气血更通畅。

午饭过后,抽 20-30 分钟午睡,这不是偷懒,而是给身体 “充电”。

要是家里有老人,更要提醒他们养成这习惯,睡得好、起得宜,精神头才能足。

2、注意保暖,适时添衣

中医里有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但要记住,“秋冻” 不是盲目扛冻,到了重阳前后就不能再 “硬熬” 了。

这时候白天太阳虽暖,早晚却能差十几度,一阵冷风刮来,寒气很容易钻进身体。

老年人更要注意,颈部、腰部、脚部这些怕凉的部位,早该用围巾、护腰、厚袜子护好。

待在家里,别光脚踩地板,毕竟 “寒从脚下起”,脚暖了全身才暖。

适时添衣不是穿得越多越好,而是根据温差灵活调整,这样才能挡住寒气,不生杂病。

3、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黄帝内经》中讲:“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热水泡脚,正是疏通经脉、滋养身体的好办法。

脚被称作人体的 “第二心脏”,它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本就偏缓。

一到秋季,寒气很容易从脚部侵入,进而导致手脚冰凉、睡眠变差。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能让气血顺着经脉往上走,很快就能让浑身都暖和起来。

不过泡脚也有讲究,水温别太高,40-50℃刚好,时间别太长,15-20 分钟,泡到额头微微出汗就停,老人泡久了容易头晕。

要是家里有艾叶、生姜,加点进去一起泡,驱寒效果更好。

完脚别马上睡觉,擦干脚后穿上袜子,揉揉脚底的涌泉穴,等身上的热气慢慢散了再躺下,效果翻倍。

饮食养生

1、饮食清淡,预防秋燥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秋风起时,晨起口干、皮肤发紧的不适感越发明显。

这正是 “秋燥伤肺” 的信号,尤其老人和孩子更易中招。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会耗散津液,让燥邪更盛,易引发咳嗽、嘴角起泡。

反之,酸甘味食物能 “酸甘化阴”,像醋、三楂等。

此外,记得多吃白色食材,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莲藕、百合都是润燥佳品,搭配粗粮熬粥,清淡又养身,比大鱼大肉更合时宜。

2、吃重阳糕:补血养生

民间早有俗语:“重阳食糕,步步高升。”

这糕不只是图个好彩头,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补血养生食”。

传统重阳糕不只是甜腻的糯米糕,里面会加赤豆、核桃、瓜子仁、果脯,讲究 “五谷搭配”, 赤豆能补血,核桃能养脑,瓜子仁补维生素,一口下去满是营养。

不过吃糕也有 “讲究”:高血糖的家人要选无糖版,少放果脯;消化不良的孩子别多吃,搭配一杯温水助消化。

3、秋瓜坏肚,少吃“寒凉类”水果

民间常说 “秋瓜坏肚,冬瓜坏脾,顺季吃果,才不伤体。”

秋天阳气本就往回收,脾胃功能不如夏天强健。

吃多了会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脾胃本就弱,吃了容易腹胀、拉肚子。

枣、龙眼、樱桃等温热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不扰脾胃,体质偏寒的人尤其适合。

记住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的老话,此刻护好脾胃,就是为冬天的健康打基础。

运动调养

1、登高望远,预防悲秋

《黄帝内经》中讲:“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秋季万物凋零,中医认为 “秋属金,对应肺脏,肺主悲”,人很容易生出低落伤感的 “悲秋” 情绪。

待在密闭房间里越久,这种压抑感越重,反而耗伤肺气。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化解悲秋的 “天然良方”。

登高时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的秋景铺展开来,心胸瞬间开阔许多。

相比闷在家中唉声叹气,登高时的视野延伸能直接舒缓情志,让心神安宁。

这便是顺应 “秋气收敛” 的规律,用自然之力 “缓秋刑”,既应了节俗,又护了肺气,一举两得。

2、慢跑健走,润肺养气

中医有云:“动则气行,静则气止。”

秋燥最易伤肺,不少人晨起会干咳、嗓子发紧,这都是肺气不足的信号。

此时剧烈运动易耗气伤津,但慢跑健走,却是润肺养气的好办法。

清晨的公园晨雾未散,穿着轻便的鞋子快走半小时,或傍晚绕小区慢跑几圈,鼻吸口呼间,清气入肺,浊气排出,就像给肺做了一次 “大扫除”。

这种运动不会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反而能让宗气在胸中聚积,让呼吸更绵长有力。

3、轻舞太极,润燥养气

《黄帝内经》中讲:“肺气通于秋。”

秋燥不仅伤肺,还会让 “气脉” 淤堵,有人觉得四肢发沉,有人皮肤干痒,这都是 “燥盛则气滞” 的表现。

而太极拳柔缓圆活的动作,正是润燥养气的 “天然良方”。

这种 “以动调气” 的方式,能让津液随气脉濡养全身,比猛喝润肺汤更易吸收。

它不像跑步那样出汗耗津,只会让人出层薄汗,既排了燥毒,又养了肺气。

太极养的不仅是身,更是顺应秋时的 “静气”,气顺则燥消,身安则家宁。

俗话讲:“九九重九,天长地久;敬老爱老,福寿康宁。”

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是重阳最温暖的注解。

重阳养生,从来不是复杂的规矩,而是藏在日常里的顺应与关爱。

这些简单的举动,既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家人健康的守护。

把这份指南转给家人,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重阳的暖意里,养出好身心,共度长久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养生   重阳节   规矩   家人   今日   收藏   重阳   黄帝内经   阳气   脾胃   津液   中医   经脉   俗语   寒气   瓜子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