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点的外卖,十有八九藏着预制菜。
黄焖鸡、宫保鸡丁这些常点的菜,说不定是工厂提前加工好,门店加热下就送过来的。
这事儿现在吵得厉害,有人觉得方便,也有人担心不新鲜、被忽悠。
老实讲,预制菜能铺开,核心是效率高。
传统餐馆做份红烧肉,挑肉、切块、腌制、慢炖,前后得几小时,还得靠厨师手艺。
预制菜就不一样了,工厂里批量处理好,冷链运到门店,加热十几分钟就能出餐。
商家肯定乐意啊,省了厨师钱,出餐快还能多接订单,翻台率也上去了。
骑手小哥怕是最有体会,有些店扫完码转身就能拿餐,比煮泡面还快。
之前跟一个骑手聊,他说现在送快餐,一半以上的店都这样,不用等后厨炒,取餐快多了。
再看咱消费者,现在开火做饭的越来越少,点外卖成了日常。
美团这些平台早就跟预制菜厂家合作,推出上班族套餐、学生餐,啥口味都有。
平台也爱推这个,毕竟“快+便宜”的模式,能吸引更多人下单。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4年预制菜规模快五千亿了,预计明年能破六千亿。
外卖里差不多四成都是预制菜,有些连锁餐馆后厨,七成菜都是预制的。
本来想,大家可能会在意是不是现做,后来发现只要口味还行、送得快,多数人也没太较真。
预制菜火归火,大家最担心的还是“吃的啥”和“安不安全”。
这时候外卖平台就得中间找平衡,一边帮商家提效率,一边得让咱放心。
先说说信息透明这事,以前不少商家拿“现炒”当噱头,结果送的是预制菜,这不忽悠人嘛。
现在平台总算有动作了,美团在浙江、吉林搞了“明厨亮灶”,后厨直播做菜,参与的商家还给流量倾斜,小微商家买设备还能领补贴。
2025年开的京东七鲜小厨更直接,明说“全现做,不用预制菜”,还标了半成品和现做菜的区别,咱点单时能看明白。
高德的“扫街榜”也挺实用,用户去店里探店评价,能曝光哪些商家藏着预制菜,今年一季度就帮大家揪出三千多家“假现炒”的店。
本来觉得平台可能就走个形式,后来看投诉数据,标了预制菜的商家,被投诉的少了不少,这步算走对了。
安全方面平台也没闲着,饿了么校园版用AI看菜的新鲜度,食材好不好,算法能识别出来。
大平台还搞了“认证供应商”,不合规的厂家直接排除在外。
美团还跟顺丰合作,在15个城市搞了预制菜专属冷链,运输时温度一直控在0-4℃,怕就怕中间坏了。
咱消费者要是碰到问题,平台也有“先行赔付”,有证据就能快速退款,不用跟商家扯皮。
评价也管用,要是商家光用预制菜不注重口味,评分掉了,平台给的流量就少,商家也得掂量着来。
现在平台有了些措施,但想真解决问题,还得往长远了想。
很显然,预制菜不能完全替代现做菜,平台得给咱留选择。
之前看调研,近七成消费者想点现做菜,那平台不如设个“现炒专区”,给现做商家多些流量,别光看谁出餐快。
抖音外卖今年就搞了“现制认证”,有认证的店标个专属标识,咱一眼就能看见。
品质也得提一提,不能只满足“合格”。
百度外卖今年跟中国烹饪协会合作,给预制菜分级,原料好不好、工艺健康不、营养够不够,都打分,A级的才推荐。
说实话,这样咱点的时候也有底,不用瞎猜。
信息透明也得再深入点,光标“预制菜”不够。
咱还想知道是哪个工厂做的、咋加热的。
美团今年在试点“加工直播”,工厂处理食材的过程能看见,饿了么找了第三方机构SGS检测,合格的标上认证,这些都挺实在。
搞不清为啥有些平台总盯着效率,忘了餐饮本来是啥样。
咱点外卖不只是填肚子,也想有点烟火气。
要是全是预制菜,吃着都一个味儿,时间长了谁还愿意点?平台不如推推“预制菜+现做”的套餐,比如预制主菜配现炒蔬菜,盒马试过这模式,复购率还涨了不少。
毫无疑问,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是市场发展的正常结果,外卖平台也不是问题根源。
但平台作为中间环节,必须扛起管控的责任。
既要帮商家降成本提效率,更得让咱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未来只要把“透明”“品质”“选择”这几点做到位,预制菜和现做菜就能好好共存,咱点外卖也能更省心。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