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孙中山自小家境贫寒,哥哥孙眉接住了泼天富贵,过程让人瞠目结舌》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孙中山的哥哥孙眉,16岁跟随别人到夏威夷群岛中的檀香山闯荡,后来转到夏威夷的第三大岛茂宜岛,一跃而成当地首富。孙中山以后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全靠这位哥哥的倾力支持。
别的不说,单是求学这一点,孙眉便费尽了脑筋来帮助弟弟孙中山。
他先是把弟弟孙中山接到檀香山,安排进了意奥兰尼学校就读,不到两年,又转入了奥阿厚书院,极大地开阔了弟弟孙中山的眼界。
为了不让弟弟脱离中国道德传统观念,他又把弟弟回广州、香港等地读书。
1885年8月,19岁的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
而在此前两个月,中法两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定安南条约》,也就是俗称的“中法新约”。
这是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作为越南的宗主国,并非无力拯救越南,老将冯子材明明在镇南关大破法军,打得法军毫无还手之力,打得法国内阁倒台,可卑躬屈膝惯了的清政府仍然向法国俯首求和,让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年轻的孙中山因此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和无能,他痛心不已,有了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国家政体的思想和决心。
改年,他从香港回到广州,进入了广州博济医院的附设医科学校,也就是南华医学堂学医。
在南华医学堂,孙中山并不专注于学医,而是常有惊人语。
某天,他拿着一个铜钱问同学:“说来听听,我们中国的元首是谁?”
同学想也不想地回答说:“光绪皇帝!”
孙中山一脸严肃地说:“你想过没有?光绪皇帝是不是中国人呢?你来看这铜钱上的字,并非中国字,而是满洲字,也就是说,中国的元首并非中国人,而是满洲人,是鞑虏!”
不得不说,孙中山的许多言谈里充满了“反清”意味。
在清朝政权的统治下,孙中山的这些言论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如果是在康雍乾时代,是要被诛九族的。
因此,很多同学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敢过分和他交往,以免惹祸上身。
但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
越多同学远离孙中山,孙中山反而越容易交到真朋友——那种可以割头换命的朋友。
他在南华医学堂交到的第一个朋友,姓郑,名士良。
此人豪侠尚义,少有大志,且有一身过人的武艺,早年曾在德国教会办的礼贤学校就读,也和孙中山一样信奉基督教,对孙中山的反清言论极其赞赏,算得上是最早接受孙中山救国思想宣传的人。
郑士良的交游广泛,有江湖帮会背景,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是“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
通过郑士良,孙中山结识到了另一个革命知己尤列。
尤列是广东顺德人氏,其授业恩师为名儒陆南朗。
陆南朗拥有极强的民族意识,毕生以“明朝遗民”自居,向往反清复明。
尤列受恩师的熏陶,仇视清政府,和孙中山一见如故,相识恨晚。
孙中山后来又转入了香港西医书院,结识了陈少白、杨鹤龄。
香港的政治环境比广州宽松多了。
孙中山更加肆无忌惮地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大谈反清言论。
尽管他们这个时候只是把革命挂在嘴巴上,并没有付诸行动,但也足令身边的人侧目了。
久而久之,他们四个人被称为了“四大寇”。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