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招行2024年股东大会上,行长王良一句话把大家都说懵了:"一季度很可能是个拐点,要是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了,那银行可就真难了!"
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银行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坏账增加的速度。这可不是小事,今年一季度,很多银行的成绩单都不好看,净息差往下掉,不良率往上窜,有的银行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倒挂"。
最新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缩到1.43%,比去年底又少了0.09%。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却涨到了1.51%。这可是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眼瞅着半年报就要来了,银行的这份成绩单到底有多难看?
净息差是啥?简单理解,银行每放出一笔贷款能挣多少“毛利润”。
不良率又是啥?坏账占贷款的比例。
前者是造血能力,后者是出血速度。过去两者至少隔着两层防火墙,如今却直接“贴脸”。
近10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净息差
我翻了央行2020-2025的季度数据:净息差像下楼梯,从2.1%到1.43%,五年五步台阶,不带喘的。不良率像是爬坡,从1.25%到1.51%,中间虽有起伏,可一直在抬。
两条线交叉的瞬间,就像跑道上原本领先的选手突然被套圈。
不同银行的处境差异明显。
国有大行凭借规模优势和较低的资金成本,净息差(1.33%)仍略高于不良率(1.22%)。
但城商行和农商行就没这么幸运了,特别是农商行,净息差1.58%,不良率却高达2.86%,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些出现"倒挂"的银行中,华夏银行尤为典型。
2023年时它还拿“稳健”当宣传词,转眼今年一季度就只能交出营收-17.73%、净利-14.04%的成绩单,创下近20年最差季度表现。净息差1.57%对不良率1.61%,倒挂4个基点,放在股份制银行里也算扎眼。
去年他们为了补息差,一口气把债券投资拉到157亿,是2020年的8倍。但这种策略在今年一季度遭遇挫折,受利率波动影响,其投资业务亏损了1.5亿元。
所以说,想要依赖投资业务弥补息差损失,并非长久之计,最后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
今年2月华夏银行定的KPI是“息差提1BP,市场份额提升至1%,每个分行至少解决1个老大难不良处置问题”。
但转型需要时间,在见效之前,阵痛难以避免。
面对现在这种变化,银行必须得重新思考盈利模式了。
在上海大学金融研究所陆岷峰教授看来,银行两个重要指标“倒挂”体现了三大矛盾:资产收益下降与负债成本刚性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本约束的矛盾、风险滞后与收益即时的矛盾。
怎么破解?
第一句:别再拼规模,得拼精度
以前“贷款冲千亿”是荣誉,现在“千亿的每一块钱都赚钱”才是本事。某股份行把对公客户拆成九档,利率定价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结果同样规模下利润多出了8%。
第二句:别再抄作业,得做独家题
同质化竞争把息差卷成纸薄。有家城商行干脆放弃“大企业厮杀”,专做“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款利率反而能上浮80BP,不良率还低于行业平均。
第三句:风控要从“灭火器”变成“预警雷达”
传统做法是等逾期再催收,现在头部行把税务、发票、物流数据全拉进模型,提前6个月就能识别潜在坏账。例如,将客户用电量和纳税额做交叉验证,异常波动的命中率能做到72%。
央行7月15日刚下调LPR,同时窗口指导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别太上头”。一句话:监管也看穿了“借投资补息差”的捷径,逼着大家回归基本功。
净息差与不良率的“倒挂”不是终点,更像发令枪。过去银行像坐在自动扶梯上,只要规模往上冲就能赚钱;现在扶梯停了,甚至开始往下走,得自己爬楼。
未来五年,银行的估值逻辑会从“谁规模大”变成“谁活得久”。
对投资者,别再只看总资产排名,得翻报表里的“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对银行人,别再幻想回到2%息差的时代,得习惯在1.5%,甚至未来更低息差里,抠出利润来。
《大话西游》里有句台词:“这金箍戴上之后,你再也不是凡人。”
银行业戴上“低息差”这枚金箍后,也不再是过去的银行业了。
就看银行业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了。
注:文中净息差及不良率银行数据来源:《「净息差-不良率」42家上市银行大排名》,2025-07-11,看懂经济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