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愁人啊”,小东妈妈又抱怨起来了,“孩子整天出去浪,一天到晚找不到人,真是的。”
“你可说呢,我们家小涛也是这样”,小涛妈妈似乎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人也这样说道:“真的不务正业,这样下去可不行,都把学习耽误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小时候出去浪,是一种撒野的行为,是耽误学习的行为,是不听话的行为,但真是这样吗?

就拿小东和小涛来说吧:
小东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并没有因为出去浪而耽误学习。
并且小东的这种学习状态,一直支持小东考上了重点大学。
在上了大学之后,小东的成绩仍旧是名列前茅,还因为学习、实践能力都很强,被导师看重,一直跟随导师做课题,在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成功人士。
小涛虽说学习成绩不是那么拔尖,但是也不算差。而小涛最出色的,恐怕就是他对于理想的追求了,他总是能够勇敢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具有很高的成功率。
这也让小涛在大学毕业之后很有勇气、有计划的进行了创业,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两位名人就和小东、小涛的经历很类似,相信大家都猜得到。
他们的经历,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常出去“浪”的孩子,反而很有成就呢?

经常出去“浪”的孩子,脑子其实在悄悄变厉害
总有人觉得孩子“野”是不务正业,不如在家多背两个单词,但其实孩子在外面跑跳的每一刻,大脑都在悄悄“进化”,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成为他行走世界的能量。
✔大脑神经纤维、树突和突触数量提升
经常出去“浪”,孩子大脑里的神经纤维、树突和突触会变多。
可以把这些东西理解成大脑里的“电线”,电线越多越密,信息传递就越快,孩子学新知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自然就强。
美国加州大学有位叫卡尔・科特曼的教授专门研究这个,他发现户外活动能催生一种叫“BDNF”的物质,就像给大脑施肥,能让神经纤维长得更壮,突触数量蹭蹭涨。
以前记课文要半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这就是“电线”变多的好处,学习事半功倍,还不容易走神。

✔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孩子在外面“浪”,能接触到家里没有的新鲜事:追蝴蝶要判断方向,玩沙子要琢磨怎么堆出城堡,听鸟叫会好奇这是什么鸟。这些小事都会给大脑发信号,让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变得更丰富。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做过个实验,扫描8到11岁孩子的大脑后发现,常户外活动的孩子,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皮层,灰质密度比宅家的娃高不少。
这就像手机里的APP越装越全,大脑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不光记忆力、认知力变强,还能时不时冒出新想法。

✔提升大脑的活跃程度
总闷在屋里孩子容易没精神,其实是大脑“偷懒”了。
但在户外不一样,风吹树叶的声音、阳光的温度变化,这些柔和的刺激会让大脑里的乙酰胆碱酶等物质变多,让大脑一直处于活跃但不紧绷的状态,处理信息的速度会变快。
犹他大学做过个有意思的实验:让一群人先做难题耗尽专注力,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去植物园散步,一组在柏油路走。
结果去植物园的那组,回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脑电图显示负责高阶思维的前额叶皮层,活性特别高。
这就像给大脑重启了一次,不仅反应变快、更聪明,还能快速处理复杂信息。
比如上课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做题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认知优势一明显,成绩自然不差。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儿童是在探索世界中发展自己的。”
出去“浪”不只是玩,更是孩子在给大脑升级装备,除了大脑变化,孩子还能在和小伙伴的互动中学会合作,在爬小土坡时学会坚持,心理更健康,性格更开朗。
所以别再拦着孩子出去“浪”了,让他们多跑跑、多看看,大脑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