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何斗不过美国?可以说苏联不是斗不过美国,而是斗不过中国

苏联到底是怎么输掉冷战的?有人说它是输给美国,其实更深层次来看,最大的对手反而是中国。苏联表面和美帝争锋,但内里最防备、最头疼的,应该是中国才对。

很多人没搞明白,冷战的真正拐点不在西方,而在东方,最终让苏联溃败的,是它完全搞错了自己的战场。伟人曾说,战略上要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这才是真正胜负手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领导层并没有继续和美国激烈对抗,反而希望和美方合作,推行所谓“两强共治”,妄图与美国划分世界势力范围。

苏联这种妥协性的战略,直接忽略了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性力量,低估了中国的外交独立性和军事影响力。

赫鲁晓夫错误地以为可以随意安排中国的位置,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感,才是苏联后来全面被动的开端。

苏联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屡屡押注欧洲方向,像沙俄时代跨西伯利亚铁路,后来又有贝阿铁路,这些举措看似是经济发展大计,实际上是战略定力动摇的表现。

每次加大对西伯利亚、远东的投入,总是直接抬高国家运转成本,拖垮了自己的后勤神经。当铁路终于通了、投资终于砸下去的那一刻,苏联已是风雨飘摇,国家边界的红线处处要钱要人。

原因极其直接——对中国的戒备迫使苏联不得不两个方向同时发力,资源始终得不到精确聚焦。

常年与中国边境对峙,苏联不得不在东西两线维持大规模军力。这种两线消耗怎么看都像是做无用功。几十年屯兵百万,人员、物资、军费消耗巨大,但没有输出有效安全,反而越拖越深。

再加上冷战期间对西方经济的种种让步,导致苏联外债高企,峰值接近全球美元发行总量的五分之一,这样的债务压力,任何国家都经不起同时面对两大对手。

苏联能不能专注和美国打消耗战?理论上可能,但是现实却根本做不到,中国给了苏联极大的战略牵制,史无前例,如果没有这种东边的时刻压力,苏联能不能把全部资源投入欧洲?

这个问题都不用猜,单线硬碰硬,还真不一定输。偏偏苏联还要在东线小心翼翼,怕中国突然让世界格局变天,这种双线压力,注定了它无法长久支撑。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自以为能巩固阵营稳定,又和越南套上了军事同盟关系,觉得可以锁定东南亚,然而,中国以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彻底打破局面。

当苏联的“小弟”被外力打击,苏联人却没有及时动手,甚至表现得很怯懦。华约内部的团结开始动摇,成员国开始怀疑大哥真的能罩得住自己,这才是华约组织名存实亡的重要拐点。

以后外部压力一来,内部不稳因素直接爆发,最后当国际局势恶化、各种危机交织,苏联的支持系统一点点瓦解,终于轰然倒下。

这种战略尴尬,放到今天的俄罗斯身上,早就吸取了惨痛教训。俄罗斯在欧洲聚焦主力,可以大胆腾出精力,因为后院不再有巨大威胁。苏联两线平衡的战略,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四面楚歌。

现实萧瑟,国际关系不能动摇根本利益。靠妥协求稳,最后反而陷入四面受敌的死循环。今天的世界局势,已经再一次证明,纯粹地向西做大事,如果东边没有肝胆相照的盟友,迟早还是要缴学费。

回过头来看,苏联历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身处境的误判,它自信于自己的体量,却做不到真正战略聚焦。

既低估了中国的力量,也高估了与美的接触能够带来的稳定因素。结果是两头都没占到便宜,还能有什么下场不注定被边缘化?

所谓超级大国,根本没有双线作战的本钱,还非要逞能,国内经济长期承受巨大压力,国际上陷在定势思维,好像只要稳稳妥妥,迟早能轮到自己的“胜利”,事实却恰好相反,对手未必非要靠直接战争,也可以靠战略牵制让苏联气力耗尽。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这里就要提到伟人的战略智慧。毛泽东一句经典的话,“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说得再明白不过。

苏联的问题,核心在于既没有藐视敌人,也没有重视敌人,战略层面多少有些迷茫,战术上同样浮于表面。一次次战略误判叠加的后果,就是无法脱身。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大局和局部的把控提出了明确要求。意思是整体上要有信心和胆略,不被敌人吓倒,但在具体行动中要有充分的敬畏和准备,绝不能掉以轻心。

毛泽东的这句战略指导思想,让人看到对手的本质,也能准确评估自己的优劣势。

苏联的问题是没有足够清醒地估算中国的变化,战略不自信,战术又随意,导致自己两头为难,处处疲于应对。

如果苏联能够以更强的战略自信面对外部威胁,集中优势力量逐步推进,而不是急于讨好美国、消耗资源在东线,完全有机会稳住东欧阵营,延长自身存续。

战略藐视敌人不是说无视风险,而是能在全局上把握主动权。苏联如果能够认清中美矛盾的基本判断力,把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真正的战略重点上,哪里还会落到最后全面被动的地步?

最可笑的是,苏联总想着通过外交妥协换取战略缓和,结果每次都是被动挨打,还要自圆其说。积弱日深,信心全无,最后边界哪里守得住?

而战术重视敌人,则要求具体施策上要有备无患。苏联在和中国的边境紧张上,采取了一种“拖一拖、忍一忍”的消极态度,实则是一点战术准备都没有。

看到中国发力,总想靠单纯调兵遣将维持表面平衡,结果没有科学判断,没有危机预案,每次危机一来只能被动防守。

该出手时不出手,拖着拖着形势变了样。要是能够做好局部反应,及时化解刺点,或许还能有转机。可惜高层被形式感蒙蔽,却没有真正重视到每一次战略机会窗口,错过的都是历史转折点。

如果苏联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则,不再畏首畏尾、不再走形式主义路线,也许整个世界格局都会被改写。靠盲目妥协、虚假团结,只会陷入被动和失败。历史不会给失败者太多机会,但伟人的思想永远在警醒着后来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苏联   美国   中国   战略   敌人   战术   重视   对手   赫鲁晓夫   西伯利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