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一饿能长寿”“轻断食能治病”……打开社交平台,“挨饿养生”的说法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把“饿到心慌”当作健康的勋章。可另一边,28岁女孩因过度节食停经,卵巢早衰至50岁状态的新闻又令人心惊。健康的精髓真的是挨饿吗?
“关键在‘适度’二字,多数人把‘偶尔饿’做成了‘长期饿’,反而伤了身体。”
1. 有益健康的“生理性饥饿”:激活身体修复力
真正对健康有益的不是“忍饥挨饿”,而是周期性的“生理性饥饿”,比如科学的轻断食带来的饥饿感。这种饥饿状态能触发身体的多重正面反应:
• 激活长寿基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研究发现,适度饥饿可激活抗衰老基因,延缓细胞老化。
• 启动细胞自噬:就像给细胞“大扫除”,能清除受损物质,这一机制已被《Nature》杂志证实与延长寿命相关。
• 改善代谢指标: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指出,轻断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对肥胖人群尤其有益。
这种饥饿是“可控的、短暂的”,比如16:8轻断食中16小时的禁食期,或5:2轻断食中每周2天的低热量摄入,身体适应后并无明显不适。
2. 摧毁健康的“病理性饥饿”:拖垮全身器官
但生活中多数人践行的是“过度饥饿”,比如长期节食、跳过正餐,这种饥饿会变成身体的“灾难”:
• 伤内分泌:福建28岁女孩因长期节食导致卵巢早衰,就是因为饥饿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抑制激素分泌,这种损伤往往不可逆。
• 毁消化系统:空腹时胃酸持续分泌,会灼伤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还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 降基础代谢:身体长期缺能量会“自保”,主动降低代谢速率,反而更易长胖,形成“越饿越胖”的恶性循环。
湘雅、协和医生一致认为,健康的核心是“均衡”而非“饥饿”,掌握以下原则比盲目挨饿更有效:
1. 吃饭“七分饱”:把握饥饿与饱腹的平衡点
“七分饱”是最适合普通人的养生尺度——胃里不胀,也没有强烈饥饿感,放下筷子后不会很快想吃东西。这既避免了过量摄入导致的代谢负担,又不会因能量不足损伤器官。
2. 若尝试轻断食:记住3个“安全底线”
轻断食虽有益,但并非人人适合,北京协和医院给出明确建议:
• 必须先评估:启动前要查血糖、肝功能等指标,由营养师制定方案,孕妇、糖尿病人、儿童禁用。
• 控制时长:单次轻断食不宜超过24小时,连续践行不超过2个月,需定期复诊。
• 保证营养密度:非禁食日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尤其要保证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比如用糙米替代精米,每餐搭配绿叶菜和瘦肉。
3. 拒绝“极端节食”:用“换食”代替“禁食”
想控制体重不必饿肚子,用“高营养密度食物替换高热量食物”更科学:
• 用蔬菜填肚子:每餐蔬菜占餐盘一半,比如西兰花、羽衣甘蓝,膳食纤维能增强饱腹感,热量却很低。
• 保证优质蛋白:鸡蛋、鱼虾、豆类等蛋白质消化耗能多,能维持肌肉量,避免代谢下降,比饿肚子减肥更持久。
• 选对主食:用糙米、藜麦等低GI主食替代精米白面,血糖稳定就不会频繁产生饥饿感。
饥饿感出现时要学会分辨,有以下信号说明身体在“求救”,必须及时补充能量:
1. 饥饿伴随心慌、手抖、出冷汗:这是低血糖的表现,长期忽视可能诱发晕厥。
2. 饿到胃痛、恶心:胃酸已开始损伤胃黏膜,再忍可能引发胃病。
健康的精髓从不是“自虐式挨饿”,而是读懂身体的信号——适度饥饿是“养生剂”,过度饥饿是“毒药”。与其纠结“饿多久”,不如先做到“吃对饭”:餐餐有蔬菜,天天有蛋白,吃饭七分饱。这才是普通人能长期坚持的健康之道。
#健康养生##轻断食##奕健行#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