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
时/令/节/气/与/健/康
寒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
即将凝结成霜,
故名“寒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意指鸿雁大举南迁,雀鸟不见,
海边出现蛤蜊
(古人误以为是雀鸟所化),
菊花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
秋深露重,寒意渐浓,
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
寒露养生当顺应
自然界“收敛降泄”之势,
以滋阴润燥、保暖防寒为核心。
致病特点
寒露时节,秋燥愈显,且多为凉燥。燥邪与寒邪常相兼为患,侵袭人体。燥邪伤津,更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毛发脱落、便秘等“津伤液耗”之症;肺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凉燥之邪首犯肺卫,易引发咳嗽、鼻塞、哮喘、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且症状常表现为咽痒、干咳或少痰;寒邪收引凝滞,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冷痛、腹痛、胃脘不适;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极大,易感风寒,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疾病;脾胃受寒,运化失职,易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养生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寒露养生需着重把握三点:一是防燥润肺,滋阴为本。此时燥气主令,要注意补充水分与滋阴之品,以润肺燥,固护肺阴。二是健脾益胃,培土生金。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温养脾胃,既能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又能通过“培土生金”间接滋养肺脏。三是保暖避寒,尤为关键。要特别注意头、颈、腰、腹、足等关键部位的保暖,防止寒邪内侵,损伤阳气。
饮食起居
饮食
寒露饮食应在白露“甘润”基础上,适当增加“温润”与“滋补”之力,但仍以平和为度。可多食用滋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梨、荸荠、莲藕等;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与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以为身体储备能量;粥品仍是养胃佳品,可常食芝麻粥、核桃粥、红薯粥、红枣莲子粥等;水果宜选择苹果、葡萄、柑橘等时令果品,但性偏寒凉的水果不宜多食;可少量食用辛辣之物(如姜、葱、蒜)以散寒通阳,但切忌过量以免助燥伤阴;务必减少甚至避免生冷、冰冻饮品及食物,以防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
入秋后,昼短夜长,起居方面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收敛,阴精收藏。此时节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重视足部保暖,“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应及时穿上保暖的鞋袜,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既能驱寒,又有助于睡眠。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秋燥。早晚气温较低,外出应增添衣物,尤其注意保护颈部和腹部,避免风寒入侵。此时节秋高气爽,适宜户外活动,但运动后不宜穿着湿衣在冷风中逗留,以防感冒。
情志活动
情志
寒露时节,草木凋零,秋风萧瑟,易使人产生凄凉、忧郁的悲秋情绪。根据中医理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过度悲伤易伤肺气。因此,养生重在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多登高望远,参与赏菊、观红叶等户外活动,心旷神怡以排解忧郁;也可通过听悠扬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方式安神定志,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使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
活动
此时节气候凉爽,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御寒能力,同时能振奋精神。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登山、健身操等。运动以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违背秋“收”的原则。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温水,润燥养阴。
来源:健康甘肃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