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南昌一场学术研讨会让“海昏侯墓出土全本《诗经》”的消息刷爆网络。
作为常年追考古热点的文字博主,我第一时间点开新闻,本以为是新发现,后来才知道这竟是场延续五年的信息误会。

这件事得从十年前的一次意外说起。
2011年,南昌几位村民发现有人盗掘古墓,赶紧报了警。
警方和文物部门赶到时,已经有一个深达14米多的盗洞出现在墓旁,旁边的海昏夫人墓已经被洗劫一空,万幸的是主墓还没被破坏。
无奈之下,文物部门启动了抢救性发掘,这才让汉武帝的孙子、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之墓重见天日。

墓里出土的文物中,5200多枚竹简和木牍最受关注。
这些竹简刚出土时,就像一团裹着污泥的杂物,干缩卷曲还粘在一起,轻轻一碰就可能碎掉。
文物修复师得先给它们做“体检”,检测出含水率极高,竹纤维结构也遭了严重破坏。
之后就是漫长的“治疗”过程,加固、剥离、清洗、脱水,有时候一枚竹简的清洗就要花两三天时间。

考古工作者的耐心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随着修复工作推进,竹简上的文字逐渐显露。
2018年,考古团队发布报告,确认这些竹简里有《论语》《周易》《诗经》等经典,其中《诗经》简就有1200枚左右。
按每简20到25字计算,总字数和传世本《诗经》差不多。
当时学界特别兴奋,但也没敢说这是“全本”。

毕竟很多竹简残碎严重,还有不少文字无法辨识,谁也不能保证没有缺篇或重复。
直到2020年,北大朱凤瀚教授公布了研究成果,通过残存的目录发现,简本《诗经》的篇目和今本《毛诗》大致相符。
可新闻传播过程中,“可能完整”被简化成了“出土全本”,着实让人有点无奈。
考古成果的传播确实需要热度,但脱离学术严谨性的炒作,反而会误导大众。

这些竹简的价值可不止“是否完整”这么简单,刘贺的老师王式是鲁诗学派的传人,所以这批《诗经》简大概率是失传已久的鲁诗。
要知道,西汉时《诗经》有齐、鲁、韩、毛四个主要版本,前三者后来都失传了,我们现在读的是毛诗。
海昏简的出现,相当于让消失的鲁诗重新浮出水面。
说到《诗经》的版本,就得提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秦代焚书坑儒后,儒家经典要么靠学者记诵默写流传,要么是从墙壁里、地下挖出来的古本。
记诵的版本用汉朝通行的隶书书写,叫今文经;古本用先秦文字书写,叫古文经。
这两派不仅写字不一样,对经典的解读也差得远。
今文经学派强调经书和政治的关系,古文学派更看重文本本身的考据。

两派学者争论起来互不相让,这场学术辩论足足持续了两汉,甚至影响到当时的政治决策。
海昏侯墓的《诗经》简属于今文经里的鲁诗,和我们现在读的毛诗差别不小。
比如简本里《大雅》《小雅》的分组方式,就和毛诗不一样,还出现了毛诗里没有的“云汉十一篇”分组。
字词上也有差异,有些异体字、假借字的使用,可能还反映了诗义的不同。

对比之前出土的阜阳汉简和安大楚简,海昏简的优势更明显。
阜阳汉简里的《诗经》只有65篇,安大楚简有50多篇,都远不如海昏简完整。
而且安大楚简是战国时期的,海昏简是西汉的,能清晰看出《诗经》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
现在,海昏简的修复工作还在继续,已有3000多枚完成清洗,2000多枚完成脱水。

随着后续红外影像采集和释读工作推进,更多细节会被揭开。
不管最终是否能确认“全本”,这些竹简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儒学传承的珍贵实物。
两千多年前,刘贺把这些典籍带入墓葬;两千年后,它们重见天日,帮我们还原更真实的历史。
考古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通过一件件文物,让我们和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
期待修复团队能尽快公布完整释文,让我们读懂这部“地下《诗经》”的全部秘密。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