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文物“天团”破译殷商时代文化密码

游走在殷商大地的“神秘微笑”

拥有独特颜值的“盛酒器搭子”

……

3000余年前的吉光片羽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重焕光彩

随着一批明星文物进京“出差”

“看·见殷商”展览上新

《北京晚报》2025年7月21日版面

双面铜人像首秀

“标准微笑”露出八颗牙

明天,远道而来的双面铜人像,

首次“出差”登陆“运河之舟”,

将展出至8月31日。

双面铜人像

细看这件铜像,

大鼻子、高颧骨、招风耳,

头上两根“天线”,辨识度满分。

它长得有点“魔性”:

眼窝下凹,眼球圆凸,

眼睛瞪得像铜铃;

龇着嘴大笑,露出八颗牙,

妥妥的“标准微笑”。

这件文物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

是现存唯一的双面青铜头像。

它的头顶两侧各有一角,

角端外卷饰有阴线卷云纹,

正中有一圆管,

与神面下部的方銎(qióng)相通。

上管下銎,顶上圆管可插羽冠,

下部方銎能装木柄,

这样的造型设计

推测与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相通,

寓意神人贯通天地之功能。

专家介绍,此像中空扁体,

双面神人首对称,半人半神,

神情诡异威严,

与巫师身份符合,

是新干青铜器象生型器物中的典型代表。

游走在殷商大地的

“神秘微笑”

青铜车軏(yuè)出土于

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

称得上是双面铜人像的“缩小版”。

青铜车軏器身饰有瘦长的人面

軏是马车上车辕和车衡之间的连接件,

这件青铜车軏呈盔形,

器身饰有瘦长的人面,

细看这张“脸”,浓眉圆目,

高鼻梁、蒜头鼻、招风耳,

龇着牙,头上有一对折线形的“犄角”。

文物旁边的展板上,

展示了游走在殷商大地的“神秘微笑”。

湖南出土的夔(kuí)神鼓上,

也发现了相似造型的神面。

甚至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

都与“游走的神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铜鼓,小到马车构件,

从祭祀礼器到生活工具,

在交通原始的古代,

信息能传递如此之远且准确,

着实令人惊叹。

国宝级文物“盛酒器搭子”

“套娃式”出土

湖南省的一对国宝级文物

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亮相,

将展出至10月12日。

这对“盛酒器搭子”

2021年出土于

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

兽面纹扁体筒形觥

兽面纹扁体筒形青铜觥

身上“画”满了图案,

每一笔都是3000年前的“潮流设计”。

器身呈扁圆形,

直口、深腹、平底、高圆足,

通体以云雷纹为底纹,

上腹两侧装饰有羊角牺兽,

腹部和圈足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

侧面附有龙形鋬(pàn)。

最吸睛的是它的“C”形扉棱装饰,

线条流畅,

鋬手外侧的鱼纹和蝉纹栩栩如生。

这件青铜觥通高67厘米、

通宽41厘米,体量硕大,

为国家一级(甲)文物,

其独特造型为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

出土时,它肚子里

还“躺”着一件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它俩“套娃式”出土,为成套组合礼器。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虽然个头比“兄弟”小一圈,

但“颜值”一点不输,

整体呈扁圆形,

器身表面纹饰采用三层浮雕技法,

主纹为典型商代晚期分解式兽面纹,

地纹为细密云雷纹。

青铜觥、壶的器物组合,

在湖南地区属首次发现。

纹饰里藏着

气候信息

山西博物院藏龙形觥属存世孤品。

它前身微微翘起,

远看似“舟”,近看似“角”。

龙形觥

器身上遍布华丽精美的纹饰,

有大小龙、蛇、鳄鱼等动物。

鳄鱼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但在这件器物上却有鼍(tuó)纹,

鼍指的是扬子鳄,

从侧面印证了3000年前的山西

并非我们认知中的黄土高原,

而是温暖潮湿、沼泽遍野,

适合鳄鱼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居住。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1、2号展厅

■展览时间:至10月12日

■门票:80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武亦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历史   殷商   文物   密码   时代   文化   青铜   纹饰   酒器   器物   人面   扁圆形   礼器   圆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