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建县至北宋初年(960年)的近400年历史。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富顺地处边陲,僚汉杂居,虽然盐业繁荣,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派来了太常博士周延俊担任富顺知监。周延俊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化的春风。他致力于兴教化、办学校,为士子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学问的道路。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县终于迎来了第一位进士——李冕。这一成就,无疑为全县士民带来了无尽的欢庆与自豪。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周延俊在庆历四年(1044年)倡导集资,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造了一座文庙。这座文庙占地10余亩,是中国历史记载的1800余座文庙中保存最完好的29座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的建筑风格大气恢宏,以“五绝”之奇而独树一帜。
如今,富顺文庙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每一座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块石碑,都在诉说着富顺县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8 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各淮盐产区随之亦沦为敌占区,而长江下游的失守使淮盐不能上运,造成整个华中地区食盐供给顿呈紧张态势。
此时的前后方军需民食唯川盐是赖,有鉴于此,国民党政府于 1939年春下令川盐增产赶运以济销楚鄂,而川盐尤以自贡盐场为重要产区。因此,深负增产赶运济销楚鄂重任的自贡盐场大量起复旧井,开凿新井,增加锅口,以提高产量,并加运盐斤,以维前方军需民食之用,同时还要增税增收以维持巨额的军费开支与财政支出。
为了阻断国民政府的财源和阻断食盐军需和民食,打跨国民的抗战意志,日本东京政府决定对自贡实施“盐遮断”。
1939年8月20日中午时分,日本飞机首次飞入自贡空域,进行轰炸前的航线侦查和目标探查。此次日机飞抵自贡上空后,并未投掷炸弹,而是向自贡城区投放了大量宣传单。
1939年10月10日,当时正值民国时期的“双十节”,上午10时30分左右,全市空袭警报拉响。敌机27架分两批进犯,侵入市空时,经我高射炮□强烈射击,敌机未敢低飞,在4500公尺之高空上盲目投弹,先后三次,共投弹146枚,爆炸129枚,尚有17枚未爆炸,计盘旋市空35分钟始去……”
日本飞机对自贡轰炸主要集中在张家沱、双牌坊、缪沟井、海潮寺、高洞、张家坝、雨台山、袜子石、大楻桶等自流井区域。
计全市炸毁西式洋房54间,中式房屋620余间又14院,草房15间,震坏瓦房730余间,草房4间,炸死135人,重伤40人,轻伤104人,失踪5人,财产损失共计30余万元……
日军在对自贡进行轰炸的同时,日军还于1940年7月5日和 1940年8月17日,两次对富顺县实施了空袭。
其中有一次最为惨烈,在政府疏散群众的前往避难所的途中,日本人的飞机突然来袭,整整轰炸了半个小时,半小时内投弹100余枚,炸死居民140人,伤145人,炸毁房屋700余间。
富顺文庙中院西庑北端廊道上竖有石碑一块,记述了文庙西庑被日机炸毁与修复过程。竖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
碑文为竖行题写,正文计26行,每行41字。如今所刻文字虽风化模糊,但多数仍可辨析。碑题名为:“富顺孔庙培修碑记”。
文首为:“吾邑孔庙崇闳壮丽,甲於全川,岁庚泯遭日机轰炸,西庑荡烬,像亭崩圮,越四载而日寇降……。此外,在文庙大成殿前月台西侧的石台基上,残留下的日机轰炸西庑时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上世纪90年代,富顺县文管所曾收藏了一枚在五府山出土的日机轰炸县城时,扔下的尚未爆炸的炸弹。当时将这枚移交给富顺县人武部保存。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