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在深圳开幕。山东展区以“数智文博 化成天下”为主题,打造步步有惊喜的沉浸式互动新体验,全面展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其中,“定陶王陵沉浸式考古时空传送门”带现场游客“挖”开中国最大的“黄肠题凑”墓,“触摸”2000年前的帝王级木椁纹路。
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好的汉代“黄肠题凑”墓,被评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出土木质文物近15000件、文字陶砖30000块,出土文字总量超过110万字,是研究西汉帝陵葬制的唯一实体标本。
“定陶王陵沉浸式考古时空传送门”是山东省在本届文博会上打造的定陶王陵M2汉墓考古项目的数字化体验形式。它以全国最大的汉代“黄肠题凑”墓为蓝本,在现场打造集模拟发掘、考古解密、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互动空间,带领观众揭开西汉帝陵的神秘面纱。
据了解,通过“定陶王陵沉浸式考古时空传送门”,身处深圳文博会现场的游客无需前往菏泽市定陶区,就能看到2000年前的帝王级墓室,亲手解密“黄肠题凑”木椁,甚至连现场的虫蛀痕迹、风化斑点都被高清复刻。考古学家耗时数年确定的发掘数据,全“藏”在这个“时空传送门”里。
该数字项目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考古现场多维交互系统。依托专业人才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耗时数年完成墓室高精度数据采集,将792平方米的墓葬“压缩”成能“搬”进展厅的“数字盲盒”。
项目依托目前采集到的古墓发掘数据,运用数字复原与裸眼3D技术,动态重塑、复原定陶王陵M2“黄肠题凑”墓的实际场景。同时,依据相关图文影像、文献史料、考古研究及推演构想场景,将考古发现、资料整理、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体验。
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观众可以“亲临”考古现场,从多个角度观察文物和遗址,并与其自然互动,甚至还能模拟考古挖掘过程。
从史前石器到汉代王陵,山东这次让“高冷”的考古学彻底“破圈”——曾经深藏的文化遗产,如今变成了能摸、能玩、能带走的“文化盲盒”。
据悉,本届文博会将从5月22日持续至5月26日,游客在山东展区可一同“挖文物、摸历史”,感受“海岱文化”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以及科技赋能下的文博魅力。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