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正当多穷游!国庆8亿人次里,藏着一代人的生活创新

刚过去的202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快9亿人出门旅游了,花了差不多8090亿。

看着这俩数挺亮眼吧?但你要是细琢磨就会发现门道今年假期比去年多了一天,把这多出来一天的人跟钱匀掉,再按7天算,其实数据跟去年没差多少。

更有意思的是,人是多了,可大家花钱却更省了,平均每天才花113块多,比去年还少了些。

这事儿说穿了,是现在出门玩的主力变了。

以前可能是拖家带口的中产,或者退休享受生活的长辈,现在不一样了,飞猪的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95后订旅行的人次占了第一,连05后都开始自己单独出门玩了。

这些年轻人的玩法,跟咱们印象里“旅游就得住好的、吃好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之前跟莫干山一家民宿老板聊过,他说今年国庆住的人跟去年差不多,好点的民宿能住满九成,但价格比去年降了一成多。

本来想靠房价赚点钱,最后只能靠卖咖啡、搞亲子手工这些副业补收入。

这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更像是年轻人在“精打细算过日子式旅行”租帐篷代替住酒店,想买iPhone17又舍不得,就先租几天用着,收费景区能避就避,连各地机关食堂10来块的饭,都成了他们打卡的热门地,社交平台上全是各种省钱攻略。

年轻人的“穷游套路”,到底惹了谁?

不过这种玩法也引了不少争议。

有人管这叫“穷鬼经济”,听着就带点贬低的意思;免费营地挤得满满当当,也有人抱怨“没了旅行该有的样子”;还有人说年轻人“白嫖”,比如在酒店寄存行李不消费,或者临时取消订单,让商家白忙活。

这些声音一出来,本地从业者和居民不满,网上也吵得厉害。

但我觉得这事得两说。

年轻人不是故意要“抠”,是真没那么多钱啊。

普通家庭出身的,刚工作没几年,工资除去房租、吃饭,能剩下的本来就不多,哪来的钱住五星级酒店、逛几百块门票的景区?而且他们也没说不消费,只是把钱花在了更实在的地方比如民宿的咖啡、亲子活动,这些能直接带来体验的东西,总比花在高价房费上值吧?

说到这,我想起自己以前穷游的日子,跟现在年轻人比,简直算“祖师爷级”的。

那时候我工作一阵攒点钱,就背着包出门,国内除了台湾省,基本都走遍了。

从青海进西藏再出四川,俩月才花5000多;后来走南北疆,一个半月也差不多这数,每天平均100块不到,照样玩得挺开心。

本来想省点钱肯定得委屈自己,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2011年骑青海湖,每天租车40块,这是最大的开销,饿了就啃几块钱的压缩饼干,晚上住路边的牧民帐篷或者小旅馆,二三十块一晚,一天下来花不了100块。

后来在西藏山南的青朴修行山,住山腰尼姑庵的床位才15块,跟着尼姑们吃7到10块一餐的饭,每天四五十块就够了山里连花钱的地方都没有,想多花也没机会。

最让我惊讶的是在川藏线上碰到的一个北京小伙。

他从北京出发,花了一个多月进藏,全程就花了1000多,全是吃饭的钱。

路费靠搭货车,看见加油站、休息站有货车司机,就递根烟问顺不顺路,能不能带一程。

货车司机一般就一两个人,路上无聊,只要顺路基本都愿意带他。

他困了就在车上打盹,实在没车了就搭帐篷,连住宿费都省了。

那时候我才明白,旅行真不是花钱多就好,没钱也能玩出自己的乐趣。

穷游不是“穷”,是另一种“看见”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穷游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住在牧民家里,没有献哈达、端烤全羊那种“游客专属待遇”,反而特别真实冷寂的草原夜晚,没电灯也没手机信号,就跟牧民坐着低声聊天;一起啃奶馒头、喝奶茶当三餐;跟着他们去附近的马场,或者骑摩托去县城逛街;去寺庙转经的时候,听他们轻声念叨祈福的话。

这些场景,比任何精心安排的旅游项目都让人难忘。

反而后来不管是出差还是团建的旅游,住得舒服、吃得好,行程也安排得明明白白,却没什么记忆点。

我以前还喜欢写游记,可那些“富游”的经历,我一次都没写过。

倒是年轻时穷游的日子,总忍不住想记下来,甚至后来作者写《大地上的中国》,我一点都不意外没有那些在大地上的游走,没有那些真实的遇见,哪能写出那样的书呢?

以前咱们总觉得“穷不出门”,“穷家富路”才是正经事,甚至把穷和“没本事”“没面子”绑在一起。

改革开放后更甚,大家都比着赚钱,好像穷就是件丢人的事。

我当年穷游的时候,也怕别人说我抠门,该打肿脸充胖子的时候,也得硬着头皮来两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啊。

咱们早就不是以前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了,绝对贫困已经基本消灭。

年轻人也不用非得挤在大城市上班,拿个笔记本、手机,去乡下旅居、边穷游边做数字游民,照样能赚钱。

我查过数据,现在全国有2800万数字游民,三成都是这么干的这不是躺平,是时代进步了,人更自由了。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也不一样。

他们对国家、对文化有自信,不盲目跟人比物质,觉得省钱、穷游没什么丢人的,还敢大方拿出来分享。

这其实是好事啊,总比以前大家都憋着劲装有钱强。

反观国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学生时代出去旅行、体验社会都是常事,甚至毕业去异国做志愿者的也很多,就咱们以前,学生除了近郊春游秋游,根本没机会到处走。

现在年轻人一毕业就忙着上班赚钱,对社会没什么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内卷厉害,天天待在自己的小岗位上,视野很容易变窄。

这时候能出去穷游,多看看真实的世界,多认识些不同的人,反而能帮他们建立更实在的三观。

有人说年轻人穷游太多了,我倒觉得是太少了。

他们不是没钱还瞎折腾,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这种不抱怨、敢尝试的劲儿,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啊总比像有些国家那样,年轻人只能顺从,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强吧?

我真心希望社会能多理解理解这些年轻人,多给点支持。

比如铁道部门能不能多给学生证几次打折机会?各地能不能多开放些社区食堂、公园露营区?让年轻人不用花太多钱,也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毕竟,年轻人愿意出去走、愿意去发现,这不仅是他们的成长,更是咱们这个民族的希望啊。

年轻正当多穷游,这话一点没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旅游   国庆   正当   年轻   年轻人   去年   牧民   旅行   帐篷   货车   西藏   景区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