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远回族驼运史,是个有趣,也很有份量的话题。深入考察可知,靖远回族驼运业在整个靖远驼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曾经占据半壁江山。故,这里专门独立成章来叙述。
靖远回族元老金明财先生,系乌兰镇东关村民,生于1941年,1958年曾走过洮河,后来又做过生产队长。其思维清晰,记忆力极好,乃靖远回族史的活字典。他是目前靖远境内仍健在的若干骆驼客之一,靖远俗话,叫作“拉骆驼的”。显然,他是这一行当的亲历者。故,他提供的这方面的资料,很丰富,可信度极高。这些东西传承后世,必是珍贵的地方文史资料。

笔者采访金明财先生时合影。左起:买万顺(回)、马铁成(回)、金明财(回)、武永宝。2024年12月29日,拍摄于东关村居宅。感谢买万顺、马铁成两位先生的引荐,也感谢金明财老先生的讲述。
1.骆驼总数。金明财亲述,1957年加入高级社(生产队)时,他清楚记得东关回民入社的骆驼有970多峰。城关公社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骆驼运输队。970多峰,这个数字很重要,由此可推算出靖远全县(包括汉族驼队)当时骆驼总数应该在2000峰左右。清同治年间以来,这应该是靖远拥有骆驼数量的最高峰吧。
2.回民人口与骆驼占比。金明财说,1958年,东关3个生产队回民总人口1500人。入社前,可以说家家养骆驼,多则一二十峰,六七峰,少则三两峰。记得养骆驼最多的几家,王义祥家有14峰骆驼。一链子7峰,有两链子吧。牛三家,有两链子。其余,家家几乎都有六七峰,一链子。少数人家里,也有三两峰。总数加起来约970多峰。回族人口与骆驼的占比约:1∶0.65。这个比例不低。
所谓一链子骆驼,也非定数。一般7峰,乃最大值。偶尔,也有5、6峰不等。因为雇人拉骆驼,拉5、6峰与拉7峰工钱是一样的,所以,就争取最大值吧。所以,大多情况下都是7峰。若是一链子骆驼超过8峰,就运转不灵活,还容易伤害到骆驼。因为,每个骆驼鼻子被穿孔,有金属“鼻簪子”,套着牵绳,再连接于前面骆驼的鞍子上。故,一链子骆驼超过8峰,运转不灵活是其次,关键是有时候会拉伤弄破骆驼的鼻子,这样,这峰壮驼就废了……这都是驼运行业的基本常识。
3.河靖坪团结队情况。1966年—1969年,东关回民83户572人,先后搬迁上坪。这83户,每家拥有骆驼都在7峰,即一链子以上。这是当时上坪的条件之一。如今,八十多岁的老人都知道这一情况。家里只有三两峰骆驼者,则留在了东关村故地。
4.1974年,靖远驼运史结束的年份。金明财说,1957年骆驼入社后,由于生产队大锅饭,喂养不善,加之骆驼运输业衰败,不够重视,造成骆驼数量锐减……他清楚记得,1974年,河靖坪团结队尚有60峰骆驼。这年,60峰骆驼悉数卖给了宁夏吴忠人,吃了肉……这一年,应该是靖远驼运史彻底结束的年份。
5.骆驼的来源与价格。靖远回民驼队的骆驼来源,一是自己培育繁殖,更多则是从内蒙阿拉善、甘肃民勤购买之。金明财说,1949年前后,一峰成年壮驼值30个白元(银洋),稍次者值二十六七个白元。阿拉善和民勤是骆驼养殖基地,从这里购买,壮驼价格20个白元,较划算。东关回民都喜欢民勤骆驼,个头小,负载量大,不次于阿拉善驼。然,机灵,听使唤,好用。阿拉善驼个头大,笨拙……回民驼队从庄浪驼运中草药大黄,至民勤,卖给养驼人,用于清理骆驼肠毒,为常用药。然后,再买所需壮驼带回靖远,编入驼队……
6.大哥二哥拉骆驼养活17口大家庭。金明财说,1949年前后,自己一家17口人,是个大家庭,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亲兄弟6人,自己是老三。全家人靠大哥金明福(1935年生)、二哥金明智(1938年生)拉骆驼来养活。金明福受雇于丁生发家拉骆驼,金明智受雇于王学仁家拉骆驼。后来,二哥金明智直接给河靖坪王学仁家当了招女婿……大哥二哥每月各挣3个白元,共6个白元,足够全家17口人搅费。那时候,靖远人吃粮多靠从会宁河畔、种田等地驮粮食。驼队去时,先在宝积山驮炭(煤),沿途贩卖之。回来时,再在河畔、种田等地粜麦子和其它粮食回家。当时日常斗价,一个白元换10斗麦子,一斗14~15斤之间。粮贩子将斗面抹平,就14斤。若高抬贵手,斗面略高,就15斤。如此工作,驼队常年进行之。
大哥二哥由于青年时拉骆驼走路太多,老年落下许多腿脚毛病。同伴儿周耀武却是个例外,好似铁人,家庭困难,吃不好,拉骆驼受大罪了,可是,活了94岁,晚年竟没半点腿脚毛病。真是个奇人。
7.他15岁,是最小的骆驼客。1957年骆驼入社前两年,金明财开始拉骆驼,当时只有15岁。为了生活,减轻大哥二哥负担,没办法啊。他受雇于刘发选家拉骆驼一年,受雇于牛大家拉骆驼一年多。当时报酬是1.5个白元。这是成年壮劳力骆驼客的一半儿。后来,骆驼入社,金明财依然给队里喂骆驼。1958年,队长让他走洮河,他才离开队里的骆驼圈。
8.驼运物资及行走路线。金明财说,1949年前后,他所知道的靖远回民驼队主要活动区域在靖远周边附近,最远是包头……常年大致所走路线如下。
(1)白银——西吉线。当年宝积山炭厂经理是徐某,靖远新城人,他是修建靖远钟鼓楼著名大工匠徐生桂的儿子。当时煤炭价格,100斤5角钱,驼运至西吉能卖2.5,或3元钱。每峰壮驼正常情况下驮载300斤,稍次者250斤左右。从西吉返回,驮粉条卖给白银11冶、白银公司、修铁路工地等食堂,可赚较大差价。当时白银大开发,工地食堂较多,西吉粉条100斤8元,卖给白银食堂100斤22元。故,雇主为多赚钱,竟让壮驼超额负载400斤。当然,这是极端个例。
(2)靖远——种田、会宁河畔线。主要驮煤炭换粮食。前面已叙及。
(3)靖远——海源、西吉线。去时,驮运靖远磁窑沟的陶瓷品,如缸、盆、罐、碗等。回来,驮运粮食。也顺便驮回洋芋。洋芋便宜之极,一口袋5角,大多用作骆驼饲料。
(4)其他城乡周边的小路线。受商家临时所雇佣,靖远城乡周边各村寨有所需,驼队即启程。看运载货物多寡,有时一链子驼队,有时数链子驼队不等,线路较灵活。驼队的组合,也有很大随意性,一般由大掌柜牵头,承揽到生意后,按需要,抽调回民各家豢养的壮驼编队而成。生意完成后,又自动拆解各回各家。有新生意,再组合……豢养两三峰骆驼的散户,因此也可赚到钱,有收益。
(5)岷县——包头线。金明财说,他记得这是当时靖远回民驼队走得最远的路线,也是最艰苦的线路。来回须20多天。一路走来,脸和脚手都起了冻疮。先从宝积山驮炭,去往岷县、临潭售卖,再换驮这里特产药材,如党参、当归、黄芪等,再走包头……包头多碱湖,再驮上碱块返回岷县、临潭。碱块,即今日碱面,用于蒸馒头食用等。
(6)靖远——新疆线。《清实录》记述,清嘉庆年间,靖远回民驼队曾走此路线经商……1949年前后,河西民勤驼队多走这条路线,靖远驼队罕走之。大多情况,靖远驼队走到凉州(武威)、甘州(张掖)止,再折回。
9.骆驼客路途的万般艰辛。金明财说,俗语:七十二行,不拉骆驼放羊。这两个职业最苦,因为,不论风雪天,你必须在露天下工作……放羊人晚上尚可睡热炕,骆驼客却不行。夏伏天,骆驼换毛,不能工作。骆驼出行都在春、秋、冬三季。走附近短途,随时可供草料。走远途包头就不行了,须就地解决草料问题。夜晚行走,白天气温上升,即卸货,打开骆驼在沙漠戈壁里自行吃草。吃完草,再用“料口袋”挂骆驼脖子补充适当粮食精料……骆驼客则支起铜锅做饭野炊。吃完饭,赶快睡觉。骆驼客铺开驼须褥子,包紧羊皮袄、裤,和衣而卧……骆驼脖下须毛可制作绳子,也可制作褥子,这褥子隔潮保暖,乃必备品。沙漠戈壁里突起大风雪,骆驼客即卸货,骆驼围城一圈,人在中间露天宿营。骆驼有灵性,在沙漠中识路,也知水源。暴风雪来临,会集体将屁股对准北风,头朝南,保护主人。陈国弟(陈国忠大哥)回忆,大雪天冻极时,曾紧抱骆驼脖子取暖……金明财说,陈国弟家极贫寒,常年赤脚拉骆驼,脚底生厚茧,走荆棘刺里,亦无所畏惧。
(10)拉骆驼遭遇土匪抢劫情况。在旧社会,这情况极常见。土匪抢劫骆驼客随身财物,若收获不多,恼羞成怒,会顺手掠去其皮袄等,让骆驼客通过黑道关系来赎取。货物一般不抢,抢了也拿不动。金明财因只拉骆驼两年多,又在建国后的新社会,土匪绝迹,故,未曾遭遇此情况。所知道者,都是听说。仅此而已。
以上就是靖远回族驼运史的综合情况。对提供此材料的金明财先生再次表示感谢。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