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式视频成新的流量风口?从美国到中国,播客赚钱能力超预期

从美国“先行体验服”看国内新风口,播客与视频播客如何成为信息获取新主流?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刷一天短视频,手指划得飞快,到头来啥有用的都没记住,想专门学个技能吧,搜出来的内容十条有九条半是重复的,要么就是东拼西凑的洗稿,甄别半天还可能踩坑。

在后互联网时代,“信息多到用不完”早不是新鲜事,但“怎么高效拿到真干货”,反而成了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美国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播客和视频播客。

现在国外想了解黄仁勋的科技判断、山姆・奥特曼的AI观点,甚至篮球圈的球队内幕,大家都爱听播客,更有意思的是,有人靠AI整理播客内容都赚了百万。

而国内呢?这股风已经吹过来了,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要是你认可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先行性”,就是说一种新模式先在那边跑通商业逻辑,再传到国内火起来,相当于给咱们当“体验服”,那你肯定能发现,现在播客和视频播客这块,藏着特别大的商机。

这种“美国先火、国内跟进”的规律,其实咱们早就见过了。

之前的AI、团购、视频会议,还有现在天天用的聊天工具,不都是先在美国流行,后来才在国内落地,最后变成咱们生活里离不开的东西吗?

现在信息传播领域也在走这条路,国外的播客和视频播客已经成了获取深度信息的主要方式,国内也在跟着往这个方向走,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想明白这股趋势,得先搞懂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到优型机制”。

最开始有互联网的时候,咱们都觉得特别方便,不用跑图书馆、不用等报纸,点开手机就能学知识,信息获取效率一下子就上来了。

但后来信息越来越多,多到超过了一个“临界点”,情况就变了,能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做内容的人也越来越杂,结果就是一堆没用的“杂音”混在里面。

到最后,咱们反而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状态,看似能拿到的信息更多了,但真正能吸收的、有用的,反而没比以前(靠书信、书籍查资料的时候)多多少。

毕竟有用信息周围,全是营销号、垃圾内容,还有改头换面的重复信息,想挑出点真东西,太费时间了。

更头疼的是,这种“信息噪音”直接影响了咱们提升自己。

比如你想靠短视频学做电商,刷了半天,发现内容不是抄来抄去,就是说些没用的废话,就算耐着性子找,十条里可能也就半条有点用,还得花时间辨真假。

一整天下来,感觉忙得不行,其实啥也没学到。

就是这种“想好好学,却被信息困住”的痛点,让播客有了崛起的机会。

随着信息越来越杂,做信息的人也在变,以前那些靠搬运、整合别人内容的营销号,慢慢被“自己能生产真东西”的人取代了。

最明显的就是罗永浩、周鸿一这些企业家,他们自己出来分享观点,这类人的信息可信度高,毕竟几十年的品牌和口碑在那儿,不可能随便说假话,而且他们说的内容,都是自己研究、实践过的,讲得直接,还能说到点子上,往往能戳中行业的本质。

但这些好内容,传播起来却有个大问题,企业家的主业不是做内容,精力都在自己的业务上,根本没时间把内容做得“好看”。

跟专业做短视频的人比,他们的内容又糙又没逻辑,也不会设计那种一上来就抓人的开头(比如先抛个问题),更别说花时间配图片、精简文字了。

结果就是,很多有真东西的大佬,想法挺深、知道的也多,却因为内容做得不好,没多少人看。

再加上他们不靠内容赚钱,只是想找个地方说说话,内容的传播范围就更小了。

也正是这个痛点,让国外的播客火了起来。

现在国外有好多访谈类播客,核心逻辑特别简单,让会聊天的人来引导。

找个有经验的主持人,让嘉宾跟着主持人的问题说,就算嘉宾不擅长主动梳理自己的想法,只要回答问题,就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前沿思考说清楚。

毕竟这些嘉宾平时要跟团队、投资人、记者打交道,早就习惯了被提问,怎么思考、怎么回答,心里都有数,只是缺个“有人引导他说”的场景而已。

播客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有干货的人”和“想干货的人”连了起来。

比如你想知道AI最近有啥新动向,听山姆・奥特曼的播客就行,想了解篮球圈的内幕、新规则,或者球队接下来要怎么发展,找相关球员做的播客看就对了,黄仁勋对科技行业的判断,也经常在播客里说。

现在国外,只要是有身份、有干货的人(不管是KOL还是KOC)做的访谈播客,已经成了大家避开“信息噪音”、拿到真信息的主要渠道。

国内现在也跟着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风口。

第一个是传统音频播客的爆发,有个播客APP,之前还是小圈子里自嗨,现在已经成了国内信息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用的人越来越多,内容质量也上来了,好多人现在通勤、健身的时候,都爱听播客学东西。

第二个风口,是视频播客的兴起。

要是说纯音频播客解决了“有干货能说出来”的问题,那视频播客就是解决了“想看着听”的需求,现在大家更习惯“看视频+听内容”,光靠开车、健身时听音频,已经满足不了了。

这种视频播客一般两三个小时,跟以前的电视节目完全不一样,传统电视节目要剪辑、插图片视频、加广告,还得设计点反转、节目效果,但视频播客就是纯聊天,几乎不剪辑,也不刻意搞什么流程,全靠主持人和嘉宾聊得有深度、有观点,来吸引人。

现在国内的视频播客已经有爆发的苗头了,各种访谈类内容越来越多,其中有个弹幕视频平台和个短视频平台做得比较好。

不过那个短视频平台因为是竖屏,做横屏的视频播客有点麻烦,但我听行业里的人说,这个平台已经把视频播客当成重点方向了,还搞了个“精选”板块,就是想帮做知识内容的人更容易地做视频播客,降低门槛。

行业里敏感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以前做过主持人、播客或者记者的,都在靠自己的资源找行业大佬、专家,做自己的视频播客,就算没那么多资源,也能从自己擅长的小领域入手,比如喜欢漫画,就跟同好一起聊漫画解读,爱喝咖啡,就找咖啡馆老板、烘焙师做访谈。

不过要注意,现在国内有些访谈内容还没跳出“传统电视节目”的思路,还在靠剪辑搞效果、提前编好内容、插图片证明,没做到“长时间深度聊天”的视频播客核心,这也说明真正的机会还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视频播客火了之后,还带出了一个新需求,给播客内容做二次整理。

虽然视频播客的内容是独家的、有深度的,也不重复,但两三个小时太长了,不适合碎片化学习,而且嘉宾也没工夫把核心观点挑出来,用户想找重点,还得自己花时间看。

这个痛点直接让“播客整理工具”火了起来,国外已经有人靠AI精简播客内容,赚了百万美元,从这个细分领域的火,也能看出来播客市场有多大潜力。

谷歌做的那个学习工具NotebookLM,更是把“用播客的方式获取信息”做到了新高度。

这个工具主要是用来总结笔记、文档的,但专门加了个“播客形式输出”的功能,你把书、文档或者视频传上去,它能自动把内容变成对话式的播客,还能选一男一女两种声音。

比如解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会用“你看过这本书吗?”“里面说的‘积极主动’怎么理解啊?”这种对话,把原本要10小时看完的书,压缩到20分钟就把核心内容说清楚。

这种“用聊天代替看书”的方式,现在国外已经成了获取信息的主流,国内也慢慢开始有这种趋势了。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想抓住播客和视频播客的风口,不用有多少资源或者技术,关键是“早点动起来、主动参与”,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做。

第一,改改获取信息的方式,让播客变成学习的新工具。

要是你想学长短视频、做电商,或者学求职技巧,别总在短视频平台刷了,可以试试去播客平台,或者能看播客的视频平台,订阅几个自己领域的播客账号。

上下班路上、健身的时候、开车的时候,听听看看,既能避开那些没用的信息,又能高效学专业知识,这种“不用费劲儿就能听,还能深入想”的学习方式,比刷短视频容易形成系统的认知。

第二,要是想做自媒体,就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个播客账号。

现在国内播客市场还在“从零开始”的阶段,所有人都是刚起步,没有谁比谁有优势,这跟早期做互联网博主的机会特别像,那时候就算内容简单(比如日常分享、基础科普),也能靠“先做起来”吸引到流量,主要是因为用户没多少选择。

现在做播客也一样,你只要找到自己擅长的,比如懂漫画,就做“漫画解读播客”,爱调酒,就做“调酒师访谈”。

坚持做下去,既能练表达,又能慢慢认识领域里的人,以后说不定还能被其他平台采访,早期攒下的流量和口碑,以后就是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还有个能力得提前练,说话和深度沟通的能力。

不管是当播客主持人,还是当嘉宾,“能把观点说清楚、能接住问题”都特别重要,这个能力不光在播客领域有用,以后在职场、社交上也会很吃香。

平时可以多参加线下的交流,比如咖啡厅的主题聚会、行业社群的圆桌讨论,围绕一个话题好好聊,甚至吵一吵都没关系。

在这种场景里,你既能练“快速想、清楚说”的能力,也能通过别人的看法补充自己的认知,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生活里那些会说话、常参加线下交流的人,往往能更快在播客领域站稳脚。

要是你担心自己表达不好、对着镜头尴尬,也可以从“小范围聊天”开始,找一两个同好,定个主题,聊一个小时,提前两三天一起查资料、做准备。

比如围绕“鸟山明的创作”聊,每个人分别查鸟山明的生平、《龙珠》里沙鲁的灵感来源、阿拉蕾为啥设计得那么夸张,还有武道大会为啥改剧情,聊天的时候不用特意设计流程,就围绕这些点分享想法、互相讨论,录下来稍微剪剪,发去平台就行。

刚开始可能会逻辑乱、说不溜,但坚持做100期到300期,你慢慢就会掌握怎么聊、怎么把控内容,就能踩稳这个风口了。

最后得说清楚,国内播客市场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出来,国外已经有播客能赚千万美元了,单说NBA,追梦格林、保罗乔治的个人播客,收益早就超百万美元了。

等国内市场慢慢追上这个“差距”,现在就开始做的人,肯定能占先机。

不管你是把播客当学习工具,还是想做自己的账号,核心都是“尽早行动”,毕竟每个新领域的红利,都只给敢尝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科技   风口   美国   中国   流量   能力   视频   内容   信息   国内   领域   国外   平台   干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