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访,暴露陈佩斯消失22年的真实处境,朱时茂的话有人信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光明网】【红网】【北晚在线】(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麦子

编辑|麦子

“喜剧电影分为陈佩斯的电影,和其他电影”。

7月25日,“喜剧之王”陈佩斯自导自演的《戏台》正式上映。

上映仅仅两天时间,这部电影就取得了8.0的高分,累计票房更是高达1.76亿。

不过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实际上也有着陈佩斯道不尽的辛酸。

曾经,他本就不赚钱的公司宣告倒闭,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供不起。

即便到了71岁高龄,自己亲手打造的《戏台》也被延期上映、压低排片率。

在最近的央视专访上,才知道陈佩斯消失的22年来真实处境究竟如何。

直到这时才发现,老搭档朱时茂的那句话,没有说错。

央视专访

7月20日,陈佩斯带着他的新电影《戏台》登上了中国电影频道的专访。

面向观众打招呼时,陈佩斯的眼眶带了点泪光,说着“好久没有上过电影频道了”。

另一边的主持人,也在说着他已经阔别电影32年的时间,让观众们都等了太久太久。

当陈佩斯提到自己的电影为何会让观众等了这么久,其实也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打磨作品。

在他看来,他此前所创作的那些电影都属于“电影时代”,技术上也缺点东西,算是一个“半成品”。

如今想要把它搬上大荧幕,还需要自己从实践里多探究,让它更贴合电影才行。

见到陈佩斯在中国电影频道上与主持人相谈甚欢,观众也不禁觉得他们之间是真的“破冰”了。

要知道,早在1999年,央视与陈佩斯之间还产生过一次并不愉快的事情。

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曾在央视的春晚舞台上贡献出不少优质小品。

而这些优质的小品也让电视台旗下的某个公司,从中嗅到了商机。

他们没有过问陈、朱二人的意愿,就将这些小品出版成了光盘进行售卖。

在陈佩斯看来,他可以接受一些金钱上的损失。

但是并不能接受他们对于自己和作品的漠视,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一声。

当陈佩斯想商量着讨要一个说法的时候,还是被对面给拒绝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联合自己的好搭档,用一纸诉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与电视台旗下的公司对簿公堂,最终也胜诉了,拿回了自己应得的东西。

不过这次这对好搭档像是有舍有得,虽说胜诉了,但是他们也没有再出现在那个熟悉的舞台。

在此之后,陈佩斯在娱乐圈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他积累多年的声誉与人脉受到了冲击,商业演出机会也减少了许多。

经济收入不断下降不说,就连他那个本不赚钱的公司,也因为经营不下去宣告倒闭。

最难熬的时候,他连给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有些拿不出来了。

经历了这样的情况,陈佩斯很少出现在综艺与各种影视节目之中。

而在许多观众的眼中,陈佩斯、朱时茂这是一起与央视闹得不欢而散,才受到了影响。

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朱时茂曾用一句话道出了真相。

究竟为何?

“佩斯是个认死理的人,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朱时茂口中的“认死理”,其实说的就是陈佩斯在艺术上面的追求与坚守。

陈佩斯当初与春晚的合作戛然而止,也与他的这些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此前在个人专访里表示过,自己离开是因为对于央视的创作环境不太喜欢。

在与央视合作的那几年里,他虽然收获了很大的名气,但是内心并不觉得畅快。

自己是一个文艺创作者,更想要竭尽全力地去还原自己的艺术。

但是央视作为主流媒体,需要考虑的更多,追求不仅仅只是艺术表达这一方面。

就比如陈佩斯的一些创新想法,就会因为不符合时代传统而被忽视。

让他心生不悦的,还是因为1998年春晚舞台上出现的那些插曲。

明明《王爷与邮差》的表演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对于陈佩斯与朱时茂两个人来说算是“度秒如年”。

小品刚刚开场,陈佩斯戴着的“清朝发髻”道具便因为粘贴不牢固,差点脱落。

为了避免出现失误,陈佩斯只能找个时机偷偷地拽几下发套,避免出现意外。

好不容易把假发调整好,就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搭档朱时茂的贴身麦克风竟然在这个时候脱落了,陈佩斯想帮他戴好,还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为了不让朱时茂“说了跟没说一样”,陈佩斯只好尽可能地靠近他,让他用上麦克风。

而在这个时候,时间只过去了三分钟,为了让舞台顺利进行,陈佩斯临时增加了点戏份。

他绕着舞台跑了一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才让搭档调整好了麦克风。

可没想到,紧接着工作人员就又失误了,原本准备好的音效也没有了。

舞台的喜剧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可事后工作人员只是以“设备故障”轻描淡写地进行回应。

也正因此,对于喜剧要求极高的陈佩斯彻底失望了,为了追求自己纯粹的艺术,他不得不选择告别熟悉的舞台。

在他消失的这22年,他最真实的处境也是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艺术。

对艺术的坚守

彼时的话剧领域看起来既小众又缺乏名利的诱惑,陈佩斯便将目光投向那里。

在他看来,话剧的舞台离观众更近,也能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喜剧的内核。

正因为这样的追求,他打造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托儿》。

从剧本打磨到舞台布景,再到演员的挑选,他几乎倾尽所有,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那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请大牌演员,他就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反复排练。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他就靠口碑一点点积累观众。

2001年,《托儿》的舞台在首轮演出时,便闯出了70万的票房大关,也算是一炮而红。

票房多就意味着观众的认可,陈佩斯也更加坚定地要走这条路。

当一些能够获得利益的商业合作向他招手时,他都不愿意接受,就是为了不迎合市场的那些低俗趣味。

此后他又先先后后创作了《惊梦》《戏台》这样的“话剧市场金字招牌”。

其中名为《戏台》的话剧,即便已经在全世界巡回开了360场,还是一票难求。

也正是在观众的一片呼声之中,电影版的《戏台》应运而生。

一把“老骨头”的他,亲自上演“侯班主”用头撞柱子、扇耳光、扑腾倒地磕头的戏码。

还身兼导演的他,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场景,耗费了两年时间钻研怎么打光。

这样追求作品质量的他,也是因为他始终坚信的那句“观众是拿真金白银买票来看戏的,不能让他们觉得亏了”。

而他这些年与央视之间的缘分,其实也没有断。

2015年,陈佩斯带着自导自演的喜剧《好大一个家》登录了央视一套。

2021年,他还在总台的喜剧传承类节目之中,担任了金牌导师,这也是央视对于老喜剧人的认可与敬佩。

结语

71岁的陈佩斯已经追求了多年的艺术,还能不被外界干扰,踏踏实实地打造作品,实在是难得。

希望这个老艺术家可以继续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也祝愿他可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光明网】【红网】【北晚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娱乐   处境   专访   央视   真实   观众   戏台   舞台   艺术   话剧   喜剧   电影   在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