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久违的“牛灾”让很多人都反应不过来。
复盘找原因的话,导火索还挺明显:
对高端锂电的出口管制、两只风口股的两融折算率降为0。这两则debuff拉满的消息都是周四收盘后出来的。
然后,就是周五那情理之中、但猝不及防的“牛灾”。首当其冲的锂电池、半导体更是重灾区。
经过周末的两天酝酿和消化,目前普遍观点是:长线逻辑没变,周一顺势向下砸出“黄金坑”,然后就是绝佳的抄底机会(重演4月的“黄金坑”行情)。
观点本身没多大问题,问题是有点太一致了。现实会这么“顺利”吗?
历史经验告诉咱们,越是一致的时候,越要对市场保持敬畏。例如周一直接就没有大跌;又例如周一大跌但距离“坑底”还远着……
以不变应万变,咱就要对整个事态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1、早有“凶兆”
十一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周四),大家都沉浸在普涨的幸福中。这也是为什么盘后出了两则debuff拉满的消息,都被选择性忽视。
我在长假期间曾经一直跟踪港股来预判A股节后开盘,由于长假期间港股坐了一趟小“过山车”,于是预判A股节后平开(事实也验证了这预判)。出于惯性,周四收盘时也顺带瞄了一眼港股,看看同步情况如何。结果意外发现,港股居然收跌,当时就感觉到不对劲。
今年走牛以来,港股就悄然成为了A股的先行指标之一,这在业内早已达成共识。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聪明资金”更倾向于南下;另一方面就是老问题了,A股对一些不常见的突发事件往往是T+1反应的,而港股的反应就迅速得多,基本都是T+0的效率。
所以直觉告诉我,周四的A股大涨是不正常的,周五大概率有反噬,而且真正原因不在周四收盘后,得往前找。
十一期间港股的回落集中在10月3日之后。这个时间段里,有影响力的事件发生了俩:一是哈马斯宣布投降;
另一是美国的CBP部门发布细则,要对中国的货船征收新的“港口费”。
两个事件都发生在10月4日凌晨后,去除消息传递的时差,几乎就是同时发生的。
这是要向世界展示:就算白宫停摆,霸权依然有横着走的抛瓦。
这种不常见、且有理解门槛的事件,在A股一般都会延迟反应,特别是刚经历了长假的松弛后。相反,在成熟度足够高的港股里,反应依然很及时;所以A股可以在港股里提前看到“凶兆”。
2、不是中国先“挑事”
距离4月正好是“时隔半年”的风波再起。
不同的是,这次给市场一种错觉,认为是中国先“挑事”,把特朗普惹毛了,才有的加征100%关税。
这就得完整扒一下,中国“主动”对高端锂电实施出口管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之前,美国都干了些啥:
1、扩展“实体清单”
10月8日,美国商务部肆意扩展“实体清单”。距离第四轮经贸谈判(9月14-15日,西班牙马德里)还不到一个月,这明摆着就是要破坏谈判达成的共识。
然后,才有10月9日的反制,包括扩大稀土的出口管制范围、新增高端锂电池的出口管制。
2、征收中国船舶的“港口费”
事件在前面就贴过图了,发生在当地时间的10月3日。
这事情要追溯的话,其实美国商务部在是4月17日就已经提出,当时说是180天后实行,也就是10月14日实行。——为什么要180天后才实行呢?当时还处于首次谈判前、双方互相加码的阶段。
第一轮经贸会谈(5月10-11日,瑞士日内瓦)达成的共识是:暂停4月2日的“对等关税”90天,且后面继续升级的部分(主要是4月8-9日加征的91%关税)直接取消。
按常理理解,4月17日的所谓“港口服务费”也该低调取消。
但到了10月3日,美国CBP部门还高调跳出来公布“港口费”细则,妥妥的先“挑事”。
然后,才有10月10日的反制,中国交运部直接宣布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虽然两个事情都是美国先“挑事”,但由于都发生在十一长假期间,国内市场关注度低,就产生了10月9日和10日的两轮反制是先“挑事”的错觉。加上特朗普在10月10日晚气急败坏宣布要加征100%关税,外加关键软件出口管制,这种错觉就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早在10月9日的反制措施公告里,附件就首次换成wps格式。似乎提前预判到特朗普下一步要管制的就是软件出口。
而且这个细节还特地过了两三天才高调展示出来。刚宣布完软件出口管制的特朗普看了,怕是要气到心脏病发作。
3、主动出击,又何妨?
有时候,市场并不管谁对谁错,也不管是谁先“挑事”;他们只看到近几个月的“慢牛”是停战期带来的——A股“慢牛”在第二轮经贸会谈(6月9-10日,英国伦敦)后起涨,在第三轮经贸会谈(7月28-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后加速。
那么顺其自然,停战期打破了,他们认为涨幅就得回吐。
哪怕明知道100%关税大概率也只会以Taco收场,也要先“害怕”一波。
既然如此,第二轮贸易较量,咱们主动出击,又何妨呢?
撇开叙事方式和个别演技不谈,国庆档的《志愿军3》被誉为历史与现实的一场完美映射,与今年的大国较量和谈判跨时空呼应。
同样是“边打边谈”,同样是“以战促谈”。
电影里,在中立区一位又一位“顾全大局”的战士付出了生命,凶手还没有得到惩治,看得那叫一个憋屈。
今年就像是历史给咱们的第二次机会——这次不需要再那么憋屈,也不需要始终以文明人的方式去跟野蛮人对话!
既然新一轮较量早晚要来,何不主动出击,让我方来主导?
以“特别港务费”反制“港口费”,虽然是后手棋,但力度比对方果断得多,一步到位,干脆利落。换个角度看,就是一种主动出击。
以高端锂电池和稀土材料设备反制“实体清单”,虽然是后手反击,但精准打击对方弱点,对方比咱们难受得多。
不仅如此,高端锂电的出口管制,同时也是对新能源转型中的欧盟、小日子发出警示,提醒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大国博弈中“清醒”点,别以为像以前那样损害中国利益去跪舔美国,还能安然无恙。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主动出击。
4、以官方思路揣测后市
A股牛市的长线基础并没有被破坏。
即使首当其冲的半导体和锂电池,长线基础也没有被破坏。
只要AI和新能源作为两大战略产业的地位不变,半导体和锂电池的长线基础就一直站得住脚。
至于短线基础,半导体方面,让杠杆资金松动的两融折算率问题已经在周五收盘后解决。
而锂电池方面,“出口管制——出口量下滑——业绩下降”的逻辑也已被证伪:出口管制的只限于高密度电池,这部分电池在国内都严重供不应求,出口量下不下滑的,其实几乎没影响。例如最近两三个月发布的高端新能源车,不少车型都被迫延迟交付,原因就是卡在三元锂电池的供应上。
既然长、短线基础都没被破坏,“周一砸出黄金坑”的一致预判就显得更危险了。
如果主力资金是渴望向上的,那么周末就可以把恐慌消化完毕,不会等周一大家都上车坐好了才启动。如果主力资金是希望中途洗洗盘,那么Taco之前都是“害怕”的理由,任何一次较量升级,也是“害怕”的理由。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以官方思路出发去揣测后市,说不准有奇效。
首先思考第1个细节:10月9日的出口管制公告是分时段发的,稀土相关的公告在盘前、盘中发布;但为什么锂电相关的公告却刻意等到盘后才发布?
很显然,相比稀土的出口管制,锂电池的出口管制才是让市场“大吃一惊”的主角。
安排在周四收盘后发布,一方面是不希望影响节后首日大涨,同时获得一个相对高位去释放“利空”;另一方面,就是在周末之前给市场一天的宣泄时间,然后有周末的两天时间冷静下来好好消化。
然后再思考第2个细节:为什么迅速调回两融折算率?
关于两融折算率,并不是什么新规,都快十年了。但这么多年下来,这事儿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券商们并没有都严格执行。这次的迅速调回,而且赶在周末这个市场消化信息的窗口之前,就有很明显的被“指导”的痕迹。
最后再思考第3个细节:距离10月20日只剩下一周了,这个窗口期对股市的要求只有一个字——稳。
“稳”的含义,首先是波动率不能大,其次就是尽可能别向下。
3个细节总结下来,前两个体现的是“呵护”,最后一个要求的是“稳”。——这与苦心经营了四个月的“慢牛”节奏就很契合。
换句话说,接下来继续维持“慢牛”是最符合官方思路的。即使短期出现不可控的突发冲击,波动超出了“慢牛”的中枢范围,也将会快速拉回。毕竟GJD还没发力,维持“慢牛”的能力还是足够的。
至于半导体和锂电池阶段涨幅过大与“慢牛”延续的矛盾,其实并不存在。半导体只不过是作为AI产业链在某阶段的内部轮动的主角,锂电池也是作为新能源产业链在某阶段的内部轮动主角。这两大战略产业链,都是涉及行业众多的,大把的估值不高的细分行业,在等着轮动机会(例如特朗普这次就把其中一个答案写在出口管制里)。
两大战略产业链的行情,也将因此而生生不息。
今天就分享到这。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