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十五届全运会乒乓球青年组混双决赛的记分牌定格的瞬间,四川乒乓队的夏志芃和高雨欣发出了最青春的呐喊,教练与队员相拥而泣。这枚沉甸甸的金牌,不仅续写了川乒在双打项目上的传统优势,更镌刻着一支队伍同心聚力、以热血赴使命的奋进轨迹。在十五运周期的备战征程中,四川乒乓用科学赋能、用奉献作答,走出了一条属于川军的荣耀之路。

四川乒乓的荣光薪火相传
四川乒乓球的奋斗史源远流长。早在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上,名将陈龙灿与成应华便勇夺男双冠军,奠定了四川在双打项目上的传统优势。历经几十载的沉淀与积累,四川乒乓球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迎来新的突破,女队力克强劲对手,夺得四川省历史上首枚全运会乒乓球女团金牌。这份荣光如今在年轻一代手中续写,2025年十五运会,夏志芃与高雨欣的这枚青年混双金牌是四川乒乓球队建队70多年来第三枚全运会金牌,也是川乒跨越几十载不懈坚守与薪火相传的最佳证明。

十五运周期启幕时,川乒与省乒协、成都市协同搭建起全省青少年赛事体系,不断拓宽选材范围。在训练中,队伍力戒空谈,将“三从一大”的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整个训练周期川乒一直坚持“大运动量”科学训练,每周训练时长不低于60个小时,一天四练甚至五练,在帮助队员快速提升技战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抗压能力,为比赛中取得佳绩打下基础。队员们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慢慢练出了“打不垮、拼到底”的韧劲,这也是川乒一直以来的宝贵财富。
用经验为年轻人精准“把脉”
四川省体育局与四川体育职业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川乒的持续发展,在整个备战周期内,多项激励政策相继出台。自十五运竞赛规程发布,队伍便锚定核心目标——依托川乒历代传承的双打优势,将青年组混双作为冲金重点。
为了让队员快速成长,队伍想出了不少办法。“请进来走出去”的集团化训练成了常态,有时候会邀请其他省份的强手来合练,有时候又带着队员去外地交流,在不同风格的对抗中拓宽视野。教练团队更是全员扑在一线,实行“一对一”跟训,队员练到几点,教练就陪到几点。全队上下团结一心,男队员为女队员当陪练,大队员为小队员模拟对手,不计较个人得失。冲刺阶段特邀了肖阳宗、尹庆、李永生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练担任技术顾问,最让人动容的是80岁高龄的教练肖阳宗,作为专家顾问组的牵头人,他在最后冲刺封闭训练的50多天里,从技战术打磨到心理疏导,用经验为青年组混双精准“把脉开方”,成为夺金路上最坚实的“定海神针”。

赛场外,后勤保障人员放下个人事务全身心投入,康复、医科、体能、生活服务全方位兜底,为队伍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封闭备战期间,省体育局主要领导两度率队亲赴训练基地,既带来暖心慰问,更对备战方案精准指导,让队伍士气持续攀升。
金牌背后的默默“牺牲”
金牌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牺牲与坚守。教练团队常年以队为家,一年里有近半年时间辗转各地集训、参赛,对家庭的牵挂只能藏在心底。女队主教练李茜的父亲手术住院时,正是重点队员集训的关键期,她强忍着担心继续指导队员。男队主教练谢悦章集训时女儿高烧不退,训练场地上的他眼里只有即将走上战场的队员们,而每每在训练结束后想起自己的女儿,这个在赛场上沉稳果断的汉子红了眼眶。

在备战过程中,夏志芃和高雨欣这对年轻的混双组合,在训练中遭遇配合瓶颈、在模拟赛中失利后,都曾因压力与焦急,多次偷偷抹去泪水。然而,泪水过后是更倔强的坚持。同样在集训中,另一位年轻队员向俊霖的腰部损伤一度颇为严重,但她一直咬牙坚持,展现了惊人的毅力。
金牌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四川乒乓一直以来支持与关爱,正是大家对乒乓球的纯粹热爱,激励着川乒人不断向前。十五运的金牌已载入史册,四川乒乓的振兴之路仍在延伸。面向十六运周期,川乒将继续坚守初心、传承薪火,深耕双打传统优势,以青训体系建设为核心,持续完善“选、训、赛、保”一体化机制,向着“未来八年培养四川的世界冠军”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