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戴尔曾是叱咤风云的PC巨头,一度在中国年销百万台,创造百亿营收神话。
然而不到三十年,这家美国老牌科技企业却走上了一条令人唏嘘的下坡路。
2023年,一份被曝光的“去中化”时间表点燃了中国市场的怒火,重拳反击接踵而至:出货量暴跌44%,市场份额跌出前五,裁员万人、工厂关停,昔日神话轰然崩塌。
戴尔想悄然抽身,却被中国市场“教做人”。
1995年,戴尔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彼时的中国正敞开怀抱欢迎外资。
厦门海关为戴尔量身定制专属报关系统,税收、土地、厂房等各项优惠接踵而来。这一系列操作,为戴尔扎根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戴尔没有让人失望。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它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
高峰时期,年销量达数百万台,年营收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PC市场的第二大品牌。企业、政府、学校、医院……几乎所有公共采购清单中都能看到戴尔的身影。
2001年,戴尔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一。
正是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成熟的制造体系和稳定的供应链,为戴尔提供了坚强后盾。戴尔的成功模式也成为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被无数跨国公司争相效仿。
但近些年来,风向开始变了。
2023年,一份流出的内部文件彻底引爆舆论。
戴尔制定了一个详尽的“去中化”时间表:2025年剥离中下游供应链,2026年排除中国零部件,2027年全面脱离中国制造。
这意味着,戴尔计划彻底切断与中国制造业的联系。
消息一经曝光,引发轩然大波。中国消费者率先响应,抵制行动迅速蔓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仿佛昨天还在高峰,今天就被市场无情抛弃。
与此同时,联想、华硕等国产品牌迅速填补空白。
特别是联想,凭借自主研发与技术积累,PC出货量同比增长15.2%,在2025年的第二季度中稳居中国市场第一。戴尔留下的市场空间,被国产品牌迅速吞噬。
政府采购清单中,戴尔的名字被逐步删除。企业客户也纷纷转向本土供应商,供应链加速本地化。而戴尔,正逐步退出中国主流品牌之列。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基地,如今人去楼空。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PC市场整体同比增长12%。这是一个信号:中国市场依旧充满活力,只是戴尔已经无力跟进。
8月初,外媒爆出戴尔计划全面退出中国,引发新一轮舆论风暴。戴尔方面紧急澄清,称“未发布撤出中国的计划”,并强调“将继续服务中国客户”。
但市场并未买账。
9月8日,多家媒体披露,戴尔启动新一轮裁员计划,涉及中国EMC储存部门与客户解决方案集团,裁员总数高达1万人。厦门与成都两大生产基地确认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全面停运。被裁员工的最后工作日定为10月10日,赔偿方案为“N+3”。
这一消息彻底坐实了外界对“撤出中国”的猜测。虽未明说,但动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同期,戴尔副总裁出面回应称,此举是“优化运营管理”,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但在中国市场,这种说法早已失去信任。
此时再看“去中化”战略,其代价之沉重已无需赘言。
戴尔并不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其优势在于成本控制与供应链效率。而中国,恰恰是这两点的保障。当它放弃中国,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之下,苹果、英特尔等美国企业在对华策略上更为务实,尽量保持合作与平衡。而戴尔,却选择站队美国政府,公开切割中国市场,结果只能自食其果。
中国市场的回应是清晰而坚定的——“去戴尔化”。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府采购,戴尔被一步步清出主流视野。
国产替代品牌趁势而起,不仅填补缺口,还在技术、服务、生态等方面实现超越。市场不缺戴尔,缺的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国际局势的背景同样不容忽视。中美科技战持续升温,美国政府推动对华制裁,微软、IBM、Micron等科技巨头纷纷在中国裁员、撤离或业务调整。
虽然戴尔的“去中”并非孤例,但却是最彻底、最激进的一个,也因此成为最典型的失败样本。
微软关闭实验室,调岗裁员;IBM裁员1000人;Micron取消活动、裁员百人。这些举动虽然引发关注,却都保留了模糊空间。
戴尔则选择了“亮明态度”,但结果是最惨烈的。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对外资企业百依百顺的时代。
本土品牌崛起,供应链自主可控,国家战略清晰坚定。
谁选择合作,就能共赢;谁选择背弃,市场便会用实力反击。
来源:戴尔被曝在华大裁员,电脑出货量已掉出中国前五
2025-09-09 13:34·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