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梗发病率翻倍?医生苦劝:别等出事才后悔,4 个习惯护好你的心!

“张叔,您这冬天还天天早起去公园打太极?不怕冷出心梗啊?”

小区楼下的老李见68岁的张建国裹着薄外套往外走,忍不住出言提醒。

可张叔摆摆手:“我身体硬朗着呢,哪那么娇气!”谁料当天上午,他就在太极队活动时突发胸痛,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梗,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一、清晨太极突发胸痛,六旬张叔一脚踏进“鬼门关”

张叔的惊魂经历,并非孤例。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冬季心梗发病率是夏季的2-3倍,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75%,而清晨6-10点更是被称为一天中的“魔鬼时段”。张叔的发病,恰恰完美“命中”了这三个高危因素。

那么,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心脏变得如此脆弱?

二、天冷易心梗,是血管在“闹脾气”?真相不止是冷!

心内科主任马长生解释,气温每下降10℃,心血管疾病风险就会增加21%。这背后的原理,就像冬天被冻住的水管:

1.血管“收缩”:低温刺激下,血管会收缩痉挛,导致血压飙升,心脏泵血负担骤增。

2.血液“变稠”:冬季人体出汗少,饮水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

《黄帝内经》亦早有预见:“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阳气内敛,血管处于敏感收缩状态,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年人来说,血管就像绷紧的弦,一触即发。

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像张叔一样当成老毛病!

在彻底倒下之前,张叔的身体曾多次亮起“红灯”——他有过几次活动后胸闷,却自以为是“年纪大了,不中用”。

心内科教授提醒,心脏的求救信号常常不典型,极易被忽视:

1.“不典型”信号:活动后出现牙痛、下颌痛,休息即缓解;突然出冷汗、乏力、恶心;莫名焦虑失眠。

2.“典型”信号,立即拨打120!:胸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左肩或后背放射性疼痛;心慌伴随头晕、眼前发黑。

四、保命关键:医生苦劝的4个养心习惯,再冷也要守住!

历经此劫,捡回一条命的张叔再也不敢大意。他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将以下4个养心习惯融入了日常生活:

1.“暖”字当头:护住血管“薄弱点”

张叔不再逞强穿薄衣出门,而是乖乖戴上帽子、围巾、手套。头部和颈部是血管最丰富且最容易受寒风侵袭的部位,保护好它们,就守住了第一道防线。

2.“动”得适度:避开“魔鬼时段”

他彻底告别了清晨的户外锻炼,改为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天气暖和时再出门散步,打太极也移到了室内。避免在低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

3.“吃”得清淡:给血管“洗个澡”

餐桌上,高油高盐的菜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黑木耳、洋葱、深海鱼等有助于“清洁”血管的食物。他还听从中医建议,常用山楂、丹参泡水喝,辅助活血化瘀。

4.“睡”得科学:慢起床,稳住血压

他现在格外注意睡眠,保证7-8小时,且睡前1小时不玩手机、不吃太饱。

最关键的是“晨起慢5分钟”:醒来后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缓一缓下床,有效避免因体位突变导致的血压波动,这个简单动作能规避巨大风险。

数据显示,坚持科学养心习惯的人群,冬季心梗发生率能降低40%以上。

五、心脏是身体的“水泵”,冬天请加倍呵护

张叔的故事是一个警示:心脏就像维系全家供水的水泵,天寒地冻时,更需要我们细心维护,才能平稳过冬。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看完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身边的亲友,特别是家里的长辈。

您平时有没有出现过胸闷、气短的情况?冬季又有哪些独特的养心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互相提醒,一起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翻倍   发病率   冬季   后悔   习惯   医生   血管   太极   养心   心脏   信号   冬天   身体   时段   胸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