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日:他主持受降接宝岛回家,五年后却血洒台北

说起台湾光复日,总让人想起1945年10月25日那天的事。那天是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举行的日子,标志着台湾从日本手里正式回归中国版图。主持这场仪式的就是陈仪,一个在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军政人物。

他当时是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军投降。五年后,1950年6月18日,他却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枪决,罪名是通敌谋反。这中间的起落,让人觉得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常。

陈仪1883年5月3日出生在浙江绍兴,那地方出过不少名人。他小时候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后来觉得不行,就弃商从学。1902年他跑到日本留学,先进东京振武学校,然后考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后还去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在日本那几年,他接触到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积极搞反清活动。

辛亥革命一爆发,他就回国投身其中。民国成立后,他在军界混,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他又躲回日本避风头。1924年,孙传芳拉他当浙江第一师师长,从那以后他一步步往上爬。1934年,他当上福建省主席,那时候他推行了不少改革,比如修路、办学校、搞农业,还打击土匪,稳定地方治安。不过,他的作风也挺强势,喜欢集权,不太放手给下面人。

抗日战争打响后,陈仪在军政方面继续发挥作用。1941年他当行政院秘书长,1943年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44年任中央训练团教育长。1945年日本投降在即,蒋介石8月29日任命他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让他去接收台湾。

为什么选他?因为他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对日本情况熟,还在福建干过类似工作,经验足。陈仪接了这个活,马上在重庆组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和警备总司令部临时机构,办公地点在国府路140号。他从上海调人,带上葛敬恩等幕僚,准备接收事宜。

1943年开罗会议上,美英中三国已经承诺战后台湾回归中国。这消息通过美军空投传单传到台湾,岛上民众知道后,很多人私下议论,盼着脱离日本统治。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限定日本主权范围,日本8月15日宣布接受公告,无条件投降。陈仪的接收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10月17日,先遣队乘船到基隆港,勘察日军设施。10月24日,陈仪自己和部分官员坐飞机到台北松山机场,美军将领陪同。机场日方人员交出控制权,他检阅部队,检查仓库。

第二天,10月25日上午10时,受降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这地方原是日据时期公会堂。参加的有中方官员、盟军代表。日方代表是台湾末代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他带几名军官出席。陈仪宣读受降命令,接受台湾澎湖地区日本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投降,并接收领土、人民、法权、军政设施及资产。

安藤利吉签字,表示服从命令。仪式后,陈仪通过广播宣布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土地、人民、政事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广播传遍全球,台北街头四十万民众聚集庆祝,换新衣、挂彩灯、放鞭炮、敲锣鼓、舞狮龙,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194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正式通告,从1945年10月25日起,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隶属中国主权和法律范围。陈仪的接收工作继续,日军缴械,集中营地。接收队伍清点资产,包括工厂、港口、铁路、糖厂、煤矿,确保移交完整。

有些日方技术员暂留帮忙运转。台湾经济开始恢复,农业重启,稻田灌溉系统修好。学校教国语,教材从大陆运来。医疗设施增设诊所,处理战后疫情。基隆和高雄港恢复通航,船只进出忙碌。陈仪到处视察,检查进度,比如去台中看糖业,去高雄查船坞。

但接收不是一帆风顺。陈仪推行统制经济,设立专卖局管烟酒盐糖,这本来是为稳定物价,但执行出问题。物价飞涨,从1946年1月到1947年2月,米价涨4.83倍,面粉5.48倍。市场混乱,米粮短缺,民众排长队买东西,有些地方小纠纷不断。

警备部队维持秩序,抓涉嫌破坏的人。陈仪喜欢集权,党政军合一,公署机构庞大,官员多从大陆来,本地人觉得被排挤。贪腐问题也冒头,接收大员私吞资产,军纪败坏,士兵抢劫、欺压民众。台湾人原本对回归满怀期待,但现实让他们失望,怨声载道。

1947年2月27日,一场缉私行动中,执法员打死烟贩,引发台北市民抗议。冲突扩大,全岛骚动,这就是二二八事件。民众要求政治改革,罢工罢市。陈仪先答应谈判,但暗中请求增援。部队从大陆开来,镇压持续数周,造成大量伤亡。

事件后,陈仪被免去职务,1948年转任浙江省主席。那时候国共内战激烈,他对国民党统治失望,在王仙舟等中共地下党影响下,1949年初计划在浙江起义,策动汤恩伯等将领投共。但汤恩伯出卖他,1949年2月27日他被免职,在上海被捕,后软禁衢州。

1950年4月,陈仪被押到台湾,关在基隆秘密监狱。5月,台湾高等军事法庭以通敌、谋反、叛变罪判死刑。6月18日清晨,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执行枪决。那地方是国民党处决政治犯的常见地点,同年6月10日,国民党少将吴石也因类似罪名在台北遇害,两人牺牲只差8天。

陈仪死时67岁,他的结局反映了时代乱局。国民党指他通匪,但他其实是想推动和平,避免更多内战伤亡。1980年,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这算是一种迟来的肯定。

台湾光复80年了,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把10月25日设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提醒大家记住那段历史。陈仪的故事就是个缩影,告诉我们统一是人心所向,但治理得靠实干,不能光喊口号。想想当年民众的兴奋,到后来的失望,再到今天的反思,历史总在循环,但咱们得往前看。陈仪的起落,也让后人明白,个人命运往往夹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历史   台北   宝岛   台湾   日本   台湾省   中国   民众   警备   国民党   基隆   日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