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0.35卖10块!年销百万坑害全国,央视最新曝光,快告诉身边人

前言

现在的年轻人,换手机壳比换衣服还勤,有人一个月换三四回,今天搭卫衣,明天配裙子,手机壳成了身上的 “时尚配件”。

可谁能想到,这些花花绿绿的小东西,可能正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央视最近曝光,市面上那些十来块钱包邮的手机壳,不少是用回收垃圾做的,长期用可能伤肾,甚至致癌

这事儿听着吓人,但看看身边,估计不少人手里正握着这种 “问题壳”。

到底这些手机壳藏着啥猫腻?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十来块的手机壳,是用啥做的?

打开购物软件,“9.9 元包邮” 的手机壳一搜一大把,销量动辄几万、几十万,商家宣传里说 “环保无毒”“全新材料”,可背后的真相挺难看。

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做这种低价手机壳的小作坊,根本不用好材料

正规的食品级塑料一吨得一万多块,他们嫌贵,转头就去收垃圾 —— 矿泉水瓶、旧电视机外壳、拆下来的电脑主板,甚至还有用过的医疗废料,论斤称,几毛钱一斤

这些东西堆在地上像座小山,看着就膈应,却被他们粉碎了回炉,做成手机壳的原料。

光用废料还不够,颜色不对就加工业染料,太硬了就掺塑化剂,最后印上卡通图案,贴上 “环保” 标签,就成了年轻人追捧的 “潮流单品”。

小作坊老板说得直白:“不这么干,哪来的利润?正经材料做,9.9 元连成本都不够。”

就这么着,成本几毛钱的手机壳,转手卖十来块,年销量能到上百万,你以为捡了便宜,其实买了个 “垃圾壳”

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用废料做的手机壳,最吓人的是里面的有害物质。专业机构检测发现,它们大多含有三种 “狠角色”:

第一种是铅,浙江省抽查了 20 款热销手机壳,有的铅含量比国家标准高 30 倍

铅这东西是 “慢性毒药”,不会立刻让你生病,但天天摸、天天闻,它会慢慢在身体里攒着,时间长了可能伤肾、坏骨头。

杭州有个姑娘,半年换了 20 多个八九块的手机壳,后来腰疼得站不起来,去医院一查,肾指标全乱了,医生说跟长期接触含铅物品脱不了关系。

第二种是塑化剂。很多一体成型的手机壳,为了做得软一点、有弹性,都会加这东西。

但塑化剂是 “内分泌捣乱分子”,尤其对孩子不好 —— 可能让小女孩乳房提前发育,小男孩生殖系统出问题,孕妇更得注意,长期接触可能影响肚子里的宝宝,严重的话有畸形风险。

还有一种叫多环芳烃是强致癌物,回收的旧塑料、医疗废料里特别多,高温一烤就会释放出来。

夏天玩手机,手机一发热,手机壳跟着变热,这东西就顺着空气钻进鼻子,或者透过手心的汗渗进皮肤,医生说,这玩意儿在身体里积久了,致癌风险会升高。

想想看,你每天摸手机壳的时间,比握爱人的手还长,吃饭时看手机,睡前刷视频,甚至上厕所都带着,这些有害物质就这么一点点往身体里钻,能不吓人吗?

“毒壳” 很难被发现?

有人可能会说:“我用了好几年,也没啥事儿啊。” 这正是它最阴险的地方 —— 伤害不是 “立竿见影” 的,而是慢慢积累的。

就拿铅来说,它在身体里代谢很慢,可能三五年才显出问题,等你觉得腰疼、乏力去医院,查来查去,很难想到是手机壳的事儿。

有儿科医生碰到过这样的病例:小女孩莫名性早熟,查了激素、查了饮食,最后才发现,她天天攥着的卡通手机壳,铅含量严重超标。

而且这些有害物质的释放,还跟温度有关,冬天天冷,可能没太大味儿;夏天一热,手机壳发烫,刺鼻的塑料味就变浓,这时候有害物质释放得最快。

很多人以为 “新壳味儿放放就没了”,其实不然,只要你还用着,它就一直往外 “排毒”。

更麻烦的是,这行的水太深,小作坊的产品没质检报告,包装上的 “3C 认证” 可能是假的

就算你花几十块买个贵点的,也可能被掺了废料 —— 业内人说,现在塑料行业有个潜规则,“不掺次料赚不到钱”,纯原料做的手机壳太少了,所以很多壳用着用着就裂了、脆了。

哪类人最该小心?

虽说这东西对谁都不好,但有几类人尤其得注意:

小孩是高危人群,他们爱啃手机,有时候拿着手机壳就往嘴里放,铅、塑化剂这些东西,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伤害更大,可能影响发育。

孕妇也得警惕,塑化剂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万一造成畸形,一辈子都后悔

还有天天手机不离手的上班族,一天下来,手跟手机壳接触十几个小时,夏天手心出汗,冬天揣在兜里捂着,有害物质接触得更多,长期下来肾、肝都可能受影响。

如何避免挑到“毒手机壳”

不是所有手机壳都有问题,选对了能避开大部分风险。记住这几个小窍门:

先看材质,尽量选液态硅胶或 TPU 材质的,这两种相对安全,别买那种硬邦邦、一掰就脆的塑料壳,大概率是回收料做的。

再闻味道,新壳如果有刺鼻的化学味、塑料味,甚至有点像汽油味,别买,放了几天还散不去味的,更不能要。

检查包装,正规产品会标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比如《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最好有 3C 认证,那些包装上啥信息都没有的 “三无产品”,再便宜也别碰。

买回来别马上用,先用清水洗一洗,放在通风的地方晾一天,让表面的有害物质先散散。

还有,手机壳别用太久,半年换一次比较好,用着发黏、掉色、开裂的,赶紧扔

说到底,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得管源头,现在小作坊太多,监管跟不上,导致这些 “毒壳” 在市场上横飞。

希望有关部门能多查查,把那些用废料、加毒物的黑作坊端掉;电商平台也该把把关,别让 “三无产品” 随便卖,毕竟手机壳是天天用的东西,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不能让它成了 “监管盲区”。

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贪小便宜,别被花哨的外表迷惑,买的时候多留个心眼,闻闻、看看、查查,别让天天摸的手机壳,变成藏在身边的 “慢性毒药”。

你手里的手机壳,是啥样的?不妨今天就闻闻看,要是有怪味,赶紧换了吧。健康这事儿,再小心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2025-07-11央视新闻《快自查!手机壳选不对等于“毒源”在手上如有这些特征快扔掉》

2025-07-13羊城派《你还在用几块钱的手机壳吗?谨防甲醛、苯、铅超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数码   央视   成本   身边   全国   最新   机壳   塑化剂   废料   有害物质   东西   身体   塑料   闻闻   手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