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爱操心的人。
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他管着;家里家外的事情,他盯着;
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芝麻绿豆的事,他都放心上。
一天天累得自己心浮气躁,到最后别人还不见得领情。
尤其是中年后,老人孩子、工作应酬,车贷房贷,那么多事。
再撒不开手,只会陷入各种纠缠,身心无一刻放松。
所以啊,越是上了年纪,越要“自私”一点。
别去操心任何人,关系再近也不要干涉太多。
前阵子看书,读到一个故事。
女孩小牛,能力强有干劲,年纪轻轻就开了公司,前途一片光明。
但不久前,小牛却愁眉苦脸地说,自己很崩溃,快撑不下去了。
仔细一问,大伙才发现,这段日子,她老家的父母搬来同住了。
一家人团聚,本是件大好事,怪只怪小牛是个特别爱操心的人。
老两口的衣食住行,业余活动,吃饭睡觉,都必须经她来安排。
她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们,又再三叮嘱陌生电话不要接;
她给手机上安好定位,只要父母到三公里以外,她就一遍遍嘱咐别迷路;
至于什么时间吃饭、楼下遛弯,几点睡觉,睡前怎么吃药,她恨不能24小时监控着。
结果不出两周,爹妈就烦透了,要么故意不配合,要么就和她直接开战。
这才搞得她焦头烂额,情绪崩溃。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清,小牛对父母是一片孝心。
但过度操心下的过分干涉,会让关怀变成束缚与绑架。
就像我身边很多妈妈,对孩子也是如此。
一会担心孩子成绩下滑,一会担心孩子生病,一会又担心孩子被人欺负……
为了缓解焦虑,她们只能大事小情替孩子把关,结果就更焦虑,更不知所措。
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打过一个很生动的比方。
农场上,动物们都在悠哉地晒太阳。
只有小鸡紧锁着眉头,不停地围着谷仓转。
它们操心谷物不够吃,操心大伙的安危,操心天会不会塌……
它们聒噪地唠叨着,吵得其他动物不厌其烦,躲得远远的。
看过一句话:
“当操心演变为无孔不入的控制,永不停歇的担忧,那爱与关怀就成了令人窒息的牢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要强行介入他人命运,否则累坏自己,也换不来真正的亲密。
爱操心的人,大都有一副热心肠。
但老话说的好,“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倘若每天都牵挂着所有的事,哪还有心力经营自己的生活?
背负着所有人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步伐只会越来越沉重。
倒不如退回到自己的人生课题,先顾好自己的一切。
作家杨本芬,讲过父亲的一段往事。
她有个表叔,多年前声称自己要做生意。
当时,杨本芬父亲听后,再想到表叔过苦日子的不易、创业的艰难,二话不说就把大半生的积蓄借了出去。
结果没多久,表叔就赔光了本钱,空手而归。
他泪眼婆娑地来道歉,父亲一看又同情心泛滥,不再计较。
后来,还是听别人说,表叔是把钱骗去赌博了。
打那起,父亲就经常想这件事。
自己到底有没有错?自己兄弟怎能这样?要不要去找他算账?
乱糟糟的思绪扯也扯不断,硬生生折磨了父亲好些年。
我还看过一个案例,来自休斯敦大学的布琳·布朗博士。
一期访谈中,布琳接触到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士。
聊了几句后,她基本断定,这位女士的痛苦,源自过度共情。
她不仅操心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流浪猫都不忍直视。
因为一看流浪猫那可怜的眼神,再想想自己无力收养,就难过得要命。
经过一番调研,布朗博士发现,这位女士的情况,绝非个例。
社会中,起码有60%的人因过度共情出现“替代性创伤”。
他们随意消耗内心能量,全盘接收他人痛苦,最终陷入内耗,不可自拔。
《情感勒索》中,有句话更扎心:
“过度承担责任,是对自我生命的一场慢性谋杀。”
人的心理空间、能量、情绪都是很有限的。
过度共情他人,做别人的树洞,很容易搅乱自己的磁场和生活节奏。
唯有建立心理边界,收起多余的“责任感”,才不至于被旁人偷走能量。
中年后的日子,本就令人应接不暇,就别再操心别人的事了。
把情感与精力内收,先共情一下自己吧。
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遇到点麻烦事,先揣测别人的感受,完全忽视自己;
明明没发生什么,还是各种担忧,心里焦虑得不行;
一想到未来,怕这怕那,搞得自己坐卧不安内耗严重。
美国心理学作家玛格丽塔·帕索斯说:很多人心里有个很嘈杂的“电台”。
每天不定时地传递焦虑,听得久了,生活里的快乐便所剩无几。
玛格丽塔本人就曾深受焦虑症困扰。
她小时候,住在暴乱频发的棚户区,目睹过枪击械斗,也遭受过抢劫。
童年经历,导致了成年后的玛格丽塔,总是习惯性地各种“操心”。
女儿出门上学,她害怕孩子遇到什么不测,再忙也要亲自接送;
老公出差外地,她担心别出什么岔子,几分钟一个电话地询问;
同事啦、朋友啦,偶尔向她抱怨或是吐槽什么,她也总是忍不住跟着着急。
渐渐地,她成了一个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人。
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还患上了焦虑症。
后来,玛格丽塔在丈夫鼓励下,自学了心理学。
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她慢慢完成了自我疗愈。
关于远离焦虑,玛格丽塔在著作《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中,分享了三点。
第一点,屏蔽负面信息。
不过度获取信息,尤其是负面新闻、谣言、八卦;
远离负能量爆棚的人,拒绝和他们一起发牢骚;
少看恐怖电影、暴力视频和那些制造焦虑的言论。
第二点,多吃“精神蛋白质”。
所谓“精神蛋白质”,就是一切积极、正能量的精神食物。
比如,看励志片、喜剧电影、读令人振奋的书籍、结交阳光快乐的朋友;
比如,多去户外走走,在壮阔天地间舒展心胸,心大了,事就小了。
再比如,每周留出固定时间来独处,安抚自己的内心,澄清浑浊的心境;
一个人的能量足了,就不会被轻易击倒。
第三点,每天写感恩日记。
玛格丽塔发现,焦虑等负面情绪,能让身体分泌有毒物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爱操心的人,都特别容易生病。
那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玛格丽塔给出的建议是,每天写一篇感恩日记。
无论遇到什么,都往好处想,变消极为积极,就没那么多操心的事了。
《人间清醒》中说:人生最好的活法,是不断做减法。
人生越往后走,越要剪掉生活多余的枝丫。
唯有如此,中年后的我们,才能活得轻松点。
年轻时,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
等成了家立了业,再想无事一身轻,怕是难了。
每天睁开眼,就是一堆事,孩子的、工作的、自己的……
本就分身乏术的我们,再去各种瞎操心,这日子还咋过?
看过一段话:
当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射到他人身上,总在担忧,或试图掌控、安排别人时,我们交出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更是自我存在的根基。
别再只顾着为了别人好,也体谅一下人到中年的自己。
点个「在看」,学会自我宽解,少操点心,多看开些,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作者 | 瑾山月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