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侨批主要分布于粤、闽两省,其中潮汕地区的侨批数量众多。
在侨批中,“母亲大人”这一称呼词组的使用尤为频繁。这里的“大人”,是对长辈或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尊称。
林苍侨批
在温暖治愈的母亲节,让我们细读百年侨批,重温那些年远渡重洋的游子心中对母亲深厚而细致的爱。通过这些珍贵的侨批,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以及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游子在外乡牵挂家中母亲
在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中,有一封清光绪七年辛巳十一月廿一日(即1882年1月10日)叶和仁寄母亲钟氏书。
在信中,叶和仁得知母亲旧病复发,他便宽慰母亲“现儿既远出在外,徒劳无益,万望吾亲宽心自解,勿以儿念念在心也”。他又嘱咐母亲“家中诸事当用则用,切勿吝惜”。
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叶和仁寄母亲钟氏的南洋家人相片
他让妻子给母亲买肉来补身体。这几句嘱言,加上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血汗钱,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深深的思念。
“番葛”“甜面”和六月的咸梅井水
“异乡忽味家乡味,别汝于今几十年。”长期以来,旅泰华侨林苍带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母亲的孝道坚持家批不断,用一己之力补贴家用。
1967年,时年51岁的林苍仍然坚持与家中老母亲通信,他想起三十年前的往事,感慨光阴似箭,他的乡愁跃然纸上。
批信中,林苍首先惦念母亲的身体,还十分关注晚辈的学习和近况。旅泰后,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番葛”“甜面”以及六月天气里的咸梅井水。
叶和仁侨批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他满身大汗放下柴,冲到村前大榕树下的井旁,打起井水,抛下“咸梅”“乌糖”,“企好脚势”,大口痛饮着,祖母在旁慈爱地笑着。
这应该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哪怕过去三十年,仍然记忆犹新。
南方+记者 沈丛升
资料来源:汕头市档案馆
【作者】 沈丛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