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对外正式确认,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西藏林芝地区开工,投资1700亿美元,建设5座梯级水电站,预计本世纪30年代运营,发电效能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每年可满足3亿人年度用电需求。
然而,就在我国项目开工之际,欧美非政府组织NGO却主动跳了出来,声称该项目破坏生态、影响下游,并希望印度、孟加拉国有所反应。
欧美NGO的真实目的:政治操弄还是真环保?
中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消息刚一公布,欧美NGO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围了上来。这些组织声称项目“破坏生态”“影响下游”,甚至搬出所谓“专家”洛桑央措在德国之声采访中危言耸听,说什么“水电站会让数百万渔民和农民失去生计”。但只要稍微深挖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指控漏洞百出,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首先,这些NGO的资金链就很可疑。根据环球网曝光的菲律宾NGO案例,美国通过“民主基金会”等机构,以“环保”“人权”为名向东南亚NGO输送资金,专门用于炒作中国项目的负面话题。这种套路在雅鲁藏布江项目上再次上演——德国之声采访的“洛桑央措”,实际上是中国甘孜州文旅系统的工作人员,曾参与政府组织的非遗推广活动。
所谓“NGO专家”的身份,很可能是西方媒体故意贴的标签,目的就是把中国内部的正常项目包装成“国际争议”。 其次,NGO的指控完全违背科学事实。中国水利部数据显示,雅鲁藏布江开发利用率仅为1.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水电工程采用的是“径流式发电”技术,不蓄水、不耗水,反而能通过调节汛期流量减少下游洪灾风险。
这些NGO对印度自己的水电项目却选择性失明。印度在雅鲁藏布江下游规划的“Upper Siang大坝”,设计高度300米,蓄水量远超中国项目,却因生态破坏争议被当地居民抗议了8年仍无法开工。印度国家水电公司的下苏班西里河项目,更是因为环保评估缺失导致工程烂尾,至今未能发电。NGO的双重标准,暴露了其根本不在乎真正的环境问题,只是想借题发挥制造中印对立。
印度的复杂心态:被忽悠的风险与理性应对的可能
面对欧美NGO的鼓噪,印度国内的反应呈现出微妙的矛盾性。一方面,部分政客和媒体出于地缘政治考量,试图将中国项目污名化;另一方面,理性声音也在提醒:盲目跟随西方只会损害印度自身利益。从历史来看,印度对跨境水资源的敏感由来已久。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印度曾以“未收到水文数据”为由指责中国,但实际上中国自2006年起就通过专家级机制定期向印度提供汛期流量信息,在2008年雅鲁藏布江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中,中方及时通报数据帮助印度避免了更大损失。
此次水电项目开工后,中国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王雷专门在《印度快报》撰文解释,强调项目“不耗水、不截流”,并承诺继续通过既有渠道保持沟通。这种坦诚态度,与欧美NGO的造谣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印度国内仍有少数势力试图将水问题政治化。印度人民党部分议员在议会提出“以坝制坝”方案,主张在藏南地区加速建设水电站对抗中国。
但印度水利专家帕塔·乔蒂·达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斗气工程”不仅生态成本极高,而且印度根本没有特高压输电技术将电力输送到东部工业区,最终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更现实的是,印度80%的淡水资源依赖季风降雨,而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水量仅占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量的18%,所谓“中国控制印度水源”的说法纯属杞人忧天。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民间对中国项目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墨脱县的藏族居民洛桑次仁告诉记者,中国在当地建设的派墨公路隧道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TBM掘进技术,不仅打通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交通瓶颈,还通过生态监测系统保护了赤斑羚等珍稀物种。这种“工程与环保并重”的理念,让越来越多印度人认识到:与其被NGO牵着鼻子走,不如学习中国的技术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挑战。
中国的应对策略:透明合作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面对外部杂音,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推进雅鲁藏布江项目。从工程设计阶段开始,中国就邀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参与环评,确保项目符合全球最高环保标准。工程采用的“截弯取直+隧洞引水”方案,不仅将发电效率提升3倍,还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峡谷原始生态的扰动——5座梯级电站的建设区域仅占雅鲁藏布大峡谷总面积的0.7%,其余99.3%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区。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除了定期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中方还与孟加拉国签署协议,承诺在枯水期保障下游最小流量。这种“上下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已得到成功验证:2021年湄公河洪灾期间,中国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帮助越南精准预测洪水,将灾害损失降低40%。对于印度的合理关切,中国更是主动邀请印度专家参与雅鲁藏布江鱼类增殖放流项目,共同研究黑斑原鮡等特有物种的保护措施。
最具说服力的,是中国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水电开发必然破坏生态”的刻板印象。拉萨市出台的《雅鲁藏布江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工程必须避让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无法避让的需建设生态廊道。在墨脱水电站施工现场,工人们专门为一种濒危鱼类——异齿裂腹鱼修建了洄游通道,并用人工繁殖技术将其种群数量从不足2000尾恢复到1.2万尾。这些举措,让国际河流治理从“零和博弈”转向“共赢发展”,为全球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欧美NGO为了政治私利在雅鲁藏布江问题上兴风作浪时,中国用科学规划、透明合作和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印度若能摒弃偏见,与中国携手推进跨境河流开发,不仅能解决自身能源短缺问题,更能为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