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特斯拉命运的关键表决+12修改参考11月6日,特斯拉股东大会即将上演一场备受全球资本市场瞩目的关键表决,主角是马斯克那堪称史上最激进的万亿美元股票激励计划。

这可不是普通的薪酬方案,而是一场将特斯拉未来十年命运与马斯克个人紧紧绑定的高风险对赌。
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看看这场赌局究竟有多疯狂,各方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激进方案大揭秘,零底薪全靠业绩说话+13修改参考1.1极致激励模式:零底薪全股权,目标达成才能解锁财富这份为期10年的薪酬方案玩出了新花样,马斯克直接不要固定底薪,所有报酬都和特斯拉股票挂钩。

每完成一项阶段性目标,他就能获得约1%的公司股权,要是12项目标全部达成,累计能拿到12%的股权,在特斯拉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时,这可就是整整1万亿美元的价值。
这完全就是一场“全靠业绩吃饭”的豪赌,没有保底,只有达成目标才能走上财富巅峰。
运营方面,电动车年交付量要从当前的180万辆暴增到2000万辆,增长超10倍;人形机器人要交付100万台,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规模达100万辆,FSD订阅用户增至1000万。
财务目标也很严苛,调整后EBITDA从2024年的170亿美元飙升至4000亿美元,增幅超22倍。

市值目标更是野心勃勃,要从现在的1万亿美元左右跃升到8.5万亿美元,超越英伟达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该规模的企业。
要是10年内特斯拉市值没达到2万亿美元,马斯克一分钱都拿不到。

这看似公平,实则把特斯拉的战略命运和马斯克这个单一创始人深度捆绑在了一起,远远超出了常规企业的激励边界,也为后续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多空对决白热化,支持反对各有算盘+13修改参考2.1支持阵营:锁定核心人物,看好长期价值以特斯拉董事会和长期看多股东为代表的支持方,觉得这天价激励是锁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代价。
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姆直接放话,说要是失去马斯克,公司在转型AI与机器人领域就没了关键领导力。

方舟投资创始人凯茜・伍德、分析师丹・艾夫斯等人也认为,这是个大胆的绩效导向机制,能让马斯克聚焦自动驾驶等未来业务,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佛罗里达州行政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因为管理的资产里有超1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也明确表示支持。

美国最大公共养老金基金CalPERS、教师联合会等机构则是反对方的代表,他们直击方案的核心缺陷。
觉得方案把太多权力集中在单一股东手里,董事会独立性不足,导致薪酬定价失控。
两大投票顾问公司ISS与GlassLewis也建议投反对票,理由是1万亿美元的规模远超行业常规,比如英伟达CEO黄仁勋2025财年薪酬才4990万美元,和这个方案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再加上特斯拉2025年三季度财报盈利不及预期,让部分股东对公司兑现激进目标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较高,CalPERS等反对者持有的股票市值超17亿美元,他们的态度很可能影响中小股东跟风投票。

虽然马斯克是特斯拉最大股东,但持股比例仅13%,没办法单独决定结果。
他“不通过就离职”的表态,虽然让气氛更紧张了,可也可能引发部分股东的逆反心理,这票到底怎么投,还真不好说。
目标实现难如登天,行业规律与技术监管双重阻碍从行业规律来看,汽车行业要实现10倍的交付量增长史无前例,就算特斯拉能保持年均20%的复合增长率,也得近15年才能达成2000万辆的目标。

FSD与Robotaxi面临的可不只是技术瓶颈,全球各地的监管合规障碍也不少,就说美国各州的自动驾驶立法差异,就可能延缓商业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于原型阶段,要实现100万台的交付,还有很多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难题要解决。
财务目标更是离谱,4000亿美元的EBITDA相当于当前丰田汽车的20倍,在全球经济波动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起来难度极大。

法律监管阴影:历史案例与未来变数并存2018年,马斯克价值560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虽然获得了股东通过,却被特拉华州法院以“董事会缺乏独立性”驳回。
这次的方案规模更大,尽管该州法律有所调整,但仍可能引发新的法律挑战。
SEC对高管薪酬的监管态度也存在变数,过度稀释股东权益的质疑可能会触发进一步调查,这都给方案的落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把公司命运过度绑定在单一创始人身上,本身就违背了现代企业治理的分散风险原则。
马斯克确实有过辉煌的成绩,让特斯拉市值实现了10倍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透支市场信任。

这种“个人依赖症”可能会成为特斯拉未来最大的战略隐患,要是马斯克出了什么状况,或者他的决策出现偏差,公司该如何应对,这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结论:天价赌局背后的深层思考+13修改参考综合来看,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方案的落地概率在40%-50%左右,就算侥幸通过,全额兑现的可能性也低于10%。
11月6日的股东投票是短期关键,机构股东的态度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场天价赌局的本质,是科技企业在创新与治理之间的艰难平衡。

对于股东来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地绑定创始人,而在于建立既能激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争议都将为全球科技公司的高管激励提供重要的借鉴,让大家思考激励的边界在哪里,创始人价值与公司治理的平衡点又该如何寻找。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