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效率与标准化的餐饮行业大潮中,复合调味料(由多种基础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按特定配方混合而成)的崛起引人瞩目。同时,“预制菜”作为产业热词,其边界与内涵也常引发讨论:餐饮中广泛使用的复合调味料,是否也应归入预制菜的范畴?它又能否代表餐饮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复合调味料:预制菜家族的“隐形成员”?
要厘清复合调味料与预制菜的关系,需回归预制菜的本质定义。根据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发布的 《预制菜》团体标准(T/CCA 024-2022),预制菜被定义为:
“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归属论证:
符合“预加工”与“预调味”核心特征: 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完全符合“预加工”和“预调味”的核心特征。它由中央工厂通过标准化流程,将盐、糖、酱油、香辛料、增味剂、稳定剂等预先混合、加工、包装,再运至餐饮终端。厨师使用时,往往只需简单添加或加热,省去了繁琐的称量和配比过程,显著提升后厨效率。
属于“预制菜肴”的组成部分: 在即烹、即热类预制菜中(如预制麻婆豆腐调料包、酸菜鱼调料包),复合调味料常常是核心风味来源和必备组件。没有这些预制的复合调料,最终的预制菜肴就无法呈现特定风味。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曾指出:“预制菜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风味的预制化和标准化,复合调味料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被纳入广义预制菜分类体系: 在行业实践和部分分类中,尤其是涉及中央厨房或供应链企业时,复合调味料常被视作预制菜产品矩阵的一部分(特别是“即配”类)。餐饮产业分析师王冬明在其行业报告中提到:“复合调味料是预制菜产业链上游的重要输出品,是实现菜品标准化和快速复制的‘味觉芯片’。”
争议与区分:
独立品类属性强: 复合调味料本身是基础调味品的升级形态,具有独立的商品属性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不仅用于预制菜,也用于家庭烹饪、食品加工等)。它更侧重于提供基础味觉解决方案。
非完整菜肴: 与即食或即热的预制菜成品不同,复合调味料通常不能直接作为一道完整的菜肴食用,它需要厨师结合新鲜食材进行再加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强在《中国调味品》期刊的论文中强调:“复合调味料本质是食品配料(Food Ingredient),而预制菜是可直接或简单加工后食用的终端食品(Ready-to-eat/cook Food),两者在消费端形态上有明显区别。”
结论: 从生产属性(预加工、预调味、标准化)、在预制菜产品中的作用(核心风味组件)、以及部分行业分类实践来看,餐饮业使用的复合调味料可被合理地视为预制菜大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子类或关键组成部分,尤其属于“即配”类型。 但它同时也具备作为独立基础调味品品类的鲜明特征。将其完全等同于一份鱼香肉丝或佛跳墙预制菜成品则不够准确。
二、复合调味料:餐饮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论是否严格归类为预制菜,复合调味料在餐饮行业的渗透率持续攀升,其作为未来重要发展趋势的潜力已十分清晰:
1. 效率与成本之匙:
大幅压缩操作时间: 省去厨师逐样称量、调配数十种基础调料的时间,加快出餐速度。连锁餐饮企业“眉州东坡”应用定制复合调料后,其招牌菜“宫保鸡丁”的出品时间缩短近40%。
降低人力依赖与成本: 减少对高技能调味师傅的依赖,降低人力成本和培训难度,缓解“厨师荒”压力。
优化食材管理: 简化采购清单和库存管理,减少损耗。据《2023年中国餐饮供应链白皮书》数据,使用标准化复合调料的餐厅,后厨调料库存种类平均减少60%,管理效率提升显著。
2. 标准化与扩张基石:
口味一致性保障: 是连锁餐饮实现跨区域、跨门店口味统一的核心工具,确保品牌形象和顾客体验稳定。肯德基、麦当劳全球口味的一致性,高度依赖其核心复合调味料的标准化供应。
规模化复制前提: 为餐饮品牌快速扩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供应链支撑。国内火锅龙头海底捞、呷哺呷哺的快速扩张,其标准化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功不可没。
3. 创新与体验推动力:
加速菜品研发迭代: 使餐饮企业能更快地推出新口味、新菜式,响应市场变化。联合利华饮食策划等专业服务商,常为餐厅提供定制化复合调味解决方案以支持其菜单创新。
引入多元风味: 方便餐厅引入原本制作复杂的地域性风味(如东南亚、地中海风味)或流行口味(如藤椒、芝士奶盖),丰富顾客选择。
4. 市场增长数据佐证: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已突破1800亿元,其中餐饮渠道是消费主力,占比超过60%。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头部企业如天味食品(好人家、大红袍品牌)、颐海国际(海底捞供应链)财报均显示,其面向餐饮渠道(B端)的复合调味料销售收入增长迅猛,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三、挑战与隐忧:风味、健康与监管
尽管趋势向好,复合调味料的广泛应用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1. 风味同质化风险:
过度依赖工业化生产的复合调味料,可能导致不同餐厅的同类菜品味道趋同,丧失特色和“锅气”,降低餐饮的个性魅力。消费者可能产生审美疲劳。
2. 健康与透明性质疑:
添加剂担忧: 为追求稳定性、风味强度、低成本,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较多添加剂(如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增稠剂、防腐剂),引发部分消费者对健康的顾虑。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调研显示,超65%的受访者对餐饮中“科技与狠活”(主要指复合调味料中的添加剂)表示担忧。
信息不透明: 餐厅通常不会公示所用复合调味料的具体成分,消费者知情权受限。
3. 监管与标准待完善: 针对餐饮业使用的复合调味料(尤其是定制、散装产品),其生产规范、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方面的监管细则仍需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需持续关注。
四、未来之路:融合共生与价值提升
复合调味料与预制菜的发展紧密交织,共同指向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大方向。它们代表了效率、规模化和稳定性的巨大优势,是餐饮业应对成本压力、人力挑战和扩张需求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朱毅认为:“复合调味料和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双轮驱动’。未来的竞争力在于如何在标准化之上,解决健康化和个性化的问题。”
然而,其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应对挑战:
技术升级: 研发更清洁标签(减少添加剂)、更天然、更健康的配方。
风味创新与定制化: 在保证基础效率的同时,为有实力的餐厅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风味解决方案,避免同质化。
透明化与沟通: 探索适度公开成分信息,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建立信任。
严格监管: 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保障食品安全底线。
结语
餐饮业使用的复合调味料,凭借其预加工、预调味、标准化的核心属性,毫无疑问是预制菜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可归类于“即配”型预制菜。 它不仅是当前餐饮业应对效率与成本挑战的利器,更是驱动连锁化扩张和菜品创新的核心引擎。数据与行业实践均印证了其作为未来餐饮发展关键趋势的地位。
然而,趋势不等于没有杂音。风味个性可能被稀释,“科技感”带来的健康疑虑,以及有待完善的监管体系,都是这条赛道上必须跨越的障碍。复合调味料的未来,不在于替代厨师匠心,而在于如何成为厨师的高效伙伴,在标准化与个性化、效率与健康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当工业化生产的便捷,能真正服务于餐饮的多样化和高品质体验时,复合调味料才能从“后厨秘密武器”,蜕变为推动行业升级的持久动力。
参考资料:
1. 中国烹饪协会.《预制菜》团体标准(T/CCA 024-2022).
2.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
3.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餐饮消费与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4. 《中国餐饮供应链白皮书2023》.
5. 赵强. 复合调味料与预制菜肴的发展关系辨析[J]. 中国调味品, 2023(4).
6. 天味食品(603317)、颐海国际(01579)公开年报及投资者关系记录.
7. 冯恩援, 王冬明等业内人士公开访谈及行业分析报告(来源:新华网、经济观察报、餐饮老板内参等权威财经/行业媒体)。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