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将中国踢出局,巴拿马不装了,邀美日投资港口,但中方早有准备

前言

作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黄金水道”,巴拿马运河每年承载全球约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商船占比超20%,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2025年以来,巴拿马政府的一系列动作引发广泛关注,3月推动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向美国贝莱德出售运河沿岸港口,8月对新港口招标时排除中国企业,随后总统穆利诺又赴日寻求资本合作。

表面看是正常的港口招商,实则被不少分析认为是“联手美日排挤中国”。

但巴拿马或许没意识到,早在十余年前,中国已在南美洲秘鲁埋下关键伏笔,这场围绕运河港口的博弈,结局或许早已在秘鲁海岸的规划图上注定。

巴拿马连出“阴招”

2025年3月4日,长和集团突然宣布一项震动全球航运界的交易,计划以228亿美元打包出售全球23国43个港口的运营权,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侧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买家是美国顶级资管公司贝莱德。

几乎同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下令,对途经巴拿马运河的中国商船加征“巨额港口服务费”,美媒直言此举是为“切断中国对拉美贸易的大动脉”。

要知道,中国与南美国家的大宗商品贸易,超60%依赖巴拿马运河中转,这两项动作若落地,将直接冲击中国供应链安全。

仅过5个月,巴拿马又抛出新方案,对运河周边两个待建港口公开招标,却明确规定“禁止单一集团投标”,还直接点名排除中国中远集团。

也就是说,这家在全球运营超100个港口、经验丰富的中企,被彻底挡在门外。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5年8月底,巴拿马总统穆利诺专程赴日,与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石破茂会谈,核心议题便是“巴拿马运河港口合作”。

日媒披露,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曾在2016年巴拿马运河扩建时,联合欧洲金融机构提供超10亿美元融资,此次穆利诺访日,被外界解读为“为日资入局铺路”。

巴拿马这三连招,从出售现有港口到限制新港口投标,再到引入美日资本,每一步都精准指向中国在运河的航运利益,但其背后的算计远比表面更复杂。

拆穿算计

不少人疑惑,巴拿马若真想排挤中国,为何不直接用行政手段收回长和旗下的港口经营权?答案藏在其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中。

2017年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后,双边贸易额从当年的63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128亿美元,中国已是巴拿马第二大贸易伙伴。

若巴拿马强行收回港口,不仅会被贴上“国际规则破坏者”的标签,损害自身作为“中立航运枢纽”的形象,更可能彻底激怒中国,导致双边贸易、投资合作全面遇冷,这是巴拿马不愿承受的代价。

于是,巴拿马选择了更迂回的方式,通过引入美日及西方航运巨头,稀释中国的影响力。

据报道,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等全球顶级航运企业已表达对巴拿马新港口的兴趣,这些企业若入局,长和旗下港口的货源将被分流,收益可能逐渐覆盖不了运营成本。

巴拿马的算盘是,等长和主动放弃经营权,既能“名正言顺”让西方资本接手,又不用担“排华”的骂名。

但这种算计很快引发舆论质疑,中国网友直言“表面开放招标,实则划阵营拒华”,还有分析指出,“巴拿马试图用利益分润削弱中国,却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

不仅谋划被看穿,其行动也终究难以撼动中方早已布下的全局规划。

中方后手

巴拿马的排挤动作,早在中国的预判之中。

2011年,中国与秘鲁签署钱凯港开发协议时,便已考虑到巴拿马运河可能出现的变数,彼时美国以“影响地区安全”为由,向秘鲁施压,导致项目搁置10年。

2021年6月,随着中秘合作深化,钱凯港项目重启。

中建公司牵头的联合体,用3年时间完成了原计划4年的工期,今年上半年正式开港运营。

这座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50公里的港口,并非普通基建项目,而是按“现代化超大深水港”标准打造,可停靠14000标准箱的大型集装箱船,这是巴拿马运河部分航道无法容纳的吨位。

钱凯港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优势,更在于其对当地发展的带动。

据秘鲁国家港务局数据,项目建设期间创造了超5000个直接就业岗位,运营后还将带动物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每年为秘鲁贡献约2%的GDP增长,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与巴拿马“排他性招商”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钱凯港从规划到建设,始终由中方主导,中国企业持有60%股权,拥有30年独家经营权,无需看任何第三方脸色。

这座提前十年布局的港口,正是中方应对巴拿马变数的“压舱石”,其竞争力很快在实际运营中显现。

钱凯港改写航运格局

2024年,首批从秘鲁出口的铜矿通过钱凯港直航中国,全程仅用23天,比经巴拿马运河中转缩短了7天,对企业而言,时间缩短意味着资金周转加快,物流成本也随之下降。

据测算,通过钱凯港直航,中国与南美西海岸的贸易物流成本可降低18%左右,以铜矿为例,中国每年从秘鲁进口约200万吨铜矿,按每吨物流成本下降50美元计算,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1亿美元。

而安全性更是钱凯港的核心优势。

以往中国商船经巴拿马运河,需缴纳高额通行费,平均每艘商船通行费超30万美元,还可能面临美国的“额外检查”或费用加码。

而钱凯港的直航模式,彻底规避了这些风险,中方对航线、调度拥有完全控制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钱凯港的未来规划,2027年二期工程完工后,港口泊位将从4个增至9个,最后增加到15个,年吞吐量从100万标准箱提升至150万标准箱,届时预计20%的中国赴南美商船将转道钱凯港。

这意味着,巴拿马运河若继续排斥中国,将逐步失去这部分核心货源,可以说,钱凯港的全方位优势,让巴拿马想踢中国出局的想法逐渐落空。

巴拿马若执迷不悟,恐重蹈“好望角”覆辙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原本是欧洲至亚洲必经之路的好望角,因航线缩短5500公里,货运量暴跌70%,逐渐沦为“备用航线”,如今,巴拿马运河正面临类似的潜在风险。

美日资本的入局,未必能给巴拿马带来稳定。

贝莱德作为资管公司,核心目标是盈利,若港口收益不及预期,随时可能撤资;日本企业虽有投资先例,但更看重技术输出和市场份额,不会无条件为巴拿马“抗风险”。

反观中国,钱凯港的布局基于长期战略,注重与秘鲁的互利共赢,稳定性远非短期资本可比。

从全球航运格局看,中国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更多元的物流通道,除了秘鲁钱凯港,还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关键节点布局,形成“多点支撑”的网络。

这种布局不是为了排挤谁,而是为了降低对单一通道的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

巴拿马若继续执迷于“邀美日排华”,最终可能失去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支持,沦为全球航运网络中的“边角节点”,而钱凯港,将随着中拉贸易的深化,成为新的航运焦点,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结语

巴拿马运河的博弈,本质上是“短期算计”与“长期布局”的较量,巴拿马试图通过引入美日资本排挤中国,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航运中的战略纵深;其看重的短期利益,终究抵不过中方“互利共赢、多元布局”的长期价值。

未来,随着钱凯港二期工程的推进,中拉贸易的物流通道将更加畅通,而巴拿马运河的命运,取决于其是否能跳出“阵营对抗”的思维,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价值。

毕竟,在全球航运的大棋局中,没有人能靠“踢走伙伴”赢得胜利,唯有携手同行,才能共掌航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财经   巴拿马   美日   中方   中国   港口   巴拿马运河   航运   秘鲁   商船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