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生成式模型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
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联合创立的WorldLabs公司,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RTFM(Real-TimeFrameModel)的全新模型。
它能够实时生成持久且3D一致的虚拟世界,而且只需在单个H100GPU上运行!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
上个月,团队刚发布空间智能模型Marble,能从一张图片生成宏大3D环境;如今RTFM更进一步,实现了实时、持续的渲染,让交互式虚拟体验离现实更近一步。
RTFM的核心思路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3D图形那样显式构建网格或点云,而是直接以2D图像为输入,通过神经网络自动生成不同视角的新图像。
简单说,它是个“学习型渲染器”通过大量视频数据训练,自回归地预测下一帧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模型隐式学会了处理3D几何、光影反射等复杂效果,完全靠数据驱动,而非人工设计算法。
这种设计让它特别高效,既能从稀疏照片重建真实场景,又能生成逼真的新视角,模糊了“重建”和“生成”的界限。
比如,输入多张图片时,它更像精准重建;输入少时,则靠想象力补全,更像生成。
我个人觉得,这种端到端的学习方式代表了AI发展的一个趋势:用数据代替规则,让模型自己发现世界的物理规律。
这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还让技术更具扩展性。正如团队引用的图灵奖得主RichSutton的观点,简单可扩展的方法最终会主导AI,因为算力成本会持续下降。
RTFM正是这样的例子:它设计时就以高效为目标,确保在现有硬件上就能预览未来技术的雏形。
世界模型的算力挑战与RTFM的持久性突破
生成式世界模型听起来酷炫,但背后是巨大的算力需求。
举个例子:要实时生成4K分辨率、60帧/秒的交互式视频,每秒得输出超10万个token这相当于每秒生成一整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字量!
如果还要保证一小时以上的交互一致性和持久性,模型得处理上亿token的上下文。
以当前计算基础设施,这既不经济,也不可行。
正因如此,WorldLabs团队瞄准了“在单张H100GPU上实现实时帧率”的目标,让技术提前落地。
RTFM的另一个亮点是解决了“世界持久性”难题。
在传统生成模型中,一旦视线移开,场景可能消失或重置;但RTFM通过为每帧图像建模3D姿态(位置和朝向),配合“上下文调度”机制,让世界即使长时间交互也能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你可以离开一个虚拟场景再返回,它依然原封不动这种特性对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至关重要。
技术上,它通过注意力机制从隐式世界表示中读取信息,无需显式存储所有数据,从而兼顾了效率与一致性。
从行业角度看,RTFM的推出可能加速渲染技术的变革。
传统图形渲染依赖人工设计的网格和算法,扩展性有限;而RTFM这类学习型渲染器直接利用数据训练,能随算力提升不断优化。
团队相信,生成式世界模型未来对计算的需求可能超过大语言模型,但随着硬件进步,成本下降会让它更普及。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思维转变AI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世界构建者”,未来或许每个人都能用简单输入创造属于自己的3D宇宙。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