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岭南,听见美好!年度大型原创音乐项目——岭南新民谣·第三季再度启程。7月23日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小剧场举行的启动发布会上,来自政府部门、文化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音演文娱企业、音乐人及乐队等众多嘉宾济济一堂,共同见证项目启动与原创歌曲征集发布。对于新一季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表达,深度挖掘岭南文化精髓,力图推出一批具有地域辨识度、情感共鸣力的原创民谣作品,嘉宾们纷纷表达了欣喜和期待的心情。
他们期待岭南新民谣·第三季推出怎样的音乐作品?本季活动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创作、岭南文化的传承推广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季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首次增设高校赛道,重点发掘校园原创力量,这一赛道设置将对本季作品质量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众多业界大咖、资深音乐人、歌手们对南都N视频记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金句满满。听听他们怎么说?
1
学界专家寄语高校赛道
刘丁(青年作曲家、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流行音乐的传播要先从各高校开始,这是年轻人的主阵地。如今年轻人的审美认知和音乐艺术教育已与20年前大相径庭,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音乐的深度和前沿,尤其是通过高校的传播,吸引他们了解新时代岭南音乐的风格。
王璁(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
把全广东省的所有的高校都聚在一起,我觉得光是这个事情已经是非常让人期待。年轻人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是最强烈的。我相信有年轻人这一新鲜的血液的加入,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黎冬霞(华南农业大学声乐教研室主任)
第三季再启,期待和更多人一起,借音乐让岭南故事传得更远,让这份文化传承的热度,在校园、在行业持续升温!
赖菁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预祝岭南新民谣荟萃八方才俊,集合更多创演新势力,在传承与突破中碰撞出璀璨火花,让岭南音乐继续焕发时代新生。
严修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方言学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
我们写好一首歌谣要感同身受,对土地、对人民要有深情,要有深切的体验。这歌曲要有故事,唱出来的是歌是词,也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代表的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理念、情怀。希望岭南新民谣·第三季能够创造出让听众有参与感的歌曲,朗朗上口,听了还想再听,唱了还想再唱。
孙璐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愿岭南新民谣,深植粤韵根,劲绽新枝芽,唱出岭南魂,入耳皆是情。
2
业界大咖建言创新方向
苏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词)
诗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根、是我们歌词创作的一个魂。对于未来的歌词创作,一定要尊重诗意、尊重深度思考,一定要让我们的创作与世界接轨。
高翔(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
广东的文化多样性是广东的音乐走向全国的优势。流行歌曲要在方言里寻找自己的养分,方言歌也要从流行歌包括民歌、民俗音乐里找到自己的养分,互相拓展彼此的边界。
王厚明(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在我心目中,我对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的希望有六个字,第一是“有根”;第二是“创新”;第三是“共鸣”。我希望大家不要为了创新而去创新,而是用创新的元素做适应大家的审美、让大家能够欣赏喜欢的音乐。
林健华(著名词曲作者、制作人)
这个时代大家要大胆做一些创新,我们要做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流行曲风的一种叠加,谁能创造一些新的融合的点,就会有一个突破与破圈。岭南新民谣的主题很广,我们有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剧等,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挖掘、融汇、创新的东西,我们要敢于做一些新的编辑设计,突破保守的想法,希望听到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
李广平(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评论家)
校园歌曲一直是流行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岭南新民谣设置高校赛道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流行音乐永远属于年轻人。希望岭南新民谣能够成为新的广东原创歌曲阵地,能够超越岭南,走向全国。
廖志涛(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惠东渔歌客家山歌业余学校校长)
希望岭南新民谣新一季的创作中加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我们岭南音乐的文化自信。也希望能在本季的舞台上听到渔歌的声音,看到渔民与大海的身影。
岑瑞光(江门恩平市第五批非遗(恩平民歌)传承人)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更加重视融合新老元素。希望看到更多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正在从事非遗传承的人能坚持初衷,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这样的文化工作更多的支持与力量。
石广生(华星演艺董事长)
我觉得民间的诉求和平民百姓的叙事,接地气的民间的表述,应该得到鼓励。还是回到那句话叫“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各种各样的、多门类的、风格各异的音乐人才和音乐作品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舞台。
邮差(乐评人)
岭南新民谣的“民”有民间性、生活性以及故事性,而“民谣”要具备的是讲述故事的能力,能够走入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回到“岭南”这两个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岭南新民谣是基于我们岭南大地的、基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歌谣。
王击凡(乐评人)
广东有非常多不同的方言,我们可以透过对一些民俗文化的挖掘,听见一些平时被忽略的声音,通过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希望大家不只着眼于方言,旋律的律动,还有整个风格上的国际化也是要考量。语言只是其中一个表达。
3
音乐人谈岭南新民谣的创作与期待
阿庆(音乐制作人、与非门乐队主创)
要发挥更多的民间的资源和民间的创作力,把岭南的音乐文化再深深地挖掘出来。我非常期待这一季作品有更大的层面与深度,不仅仅描写生活化的东西,它可能还有一些未来的想象、当下的时尚以及创新的大湾区概念在里面。
麦子杰(资深歌手、音乐人)
“声动岭南,听见美好”,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主题。我是广州生广州长,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用言语也无法表达。我希望除了一些可爱、鬼马、现实的题材,还能有一些岭南文化色彩的融入,比如像非遗,虽然这听起来很难入手,我希望我们的音乐人可以深入浅出,找到一个简单易懂的点来切入,让这些非遗和粤语流行音乐可以融合在一起体现,并且能够流行起来。
九时用茶(作词人)
广东是一个非遗大省,我自己也认识很多兢兢业业专攻于某种特长技术很多年、但没有被大众认识的朋友,我很想找一个方式把他们介绍出来。如果岭南新民谣这个活动可以做到这一点,就真的非常好了。
梁正(粤语古诗摇滚唱诗人)
作为创作者可能没有办法去考虑太多市场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专注于自身擅长的“本我”的东西,保持创作力和激情。
潮州阿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潮州歌谣自由音乐唱作人)
文化自信不能只是“自爽”,创作主题需要找准集体意识强的、能引发共鸣的题材。期待岭南新民谣可以通过高校资源,进行美育浸润,让学生以文化互换的形式,演唱不同语系的方言歌曲。
肖烔(唱作人,影视配乐师)
今年增加了高校赛道,我觉得很好,这是新生力量很重要的源泉。因为很多音乐创作,其实在大学时候就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我认为岭南音乐不止于岭南,它可以面向全世界。现在很多10后的年轻小孩,初高中就开始自己做制作,他们的宽度、方向可以扩展得更多,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丘沛宸(唱作歌手)
我是梅州人,我希望在做客语创作的同时,可以结合非遗的一些东西,再结合现代的音乐,让客语文化能够更娱乐化、更生活化、更时尚化。现在有蛮多做客语创作的音乐人,惠州、韶关、东莞都有,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多来参赛,百花齐放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萧伊谷(歌手、演员)
我觉得岭南新民谣这个活动很好,可以让更多人去了解粤语歌,用音乐的方式让大家更有共鸣。现在广州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粤语歌创作者,歌曲里面有越来越多关于岭南的生活气息。我希望将岭南的文化融合到流行的音乐里面,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去表达。
邓志舜(左)和张炜
邓志舜(唱作歌手)
我希望看到古老的民族乐器融入到我们的流行音乐当中,比如“古筝+Hip-Hop”,我会更想听到一些对民族乐器新颖的运用方式。我也希望一些非遗文化可以被挖掘出来,写成音乐,用流行的方式把它们传播出去。
张炜(音乐人)
我想听到更新、更“潮”一点的流行音乐,我们可以有电子、摇滚、R&B的融入,把岭南的新音乐与古老的文化结合得更好一点,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个活动,喜欢上这些歌。我希望今年能够听到一些耳目一新的作品,很大胆去创新的,也希望能听到一些真诚的歌词,不是说表面宏大的话,而是能听到创作者心里面的话。
哈吉他(唱作歌手)
我希望每一首歌一听就像是这个创作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一个风格,我希望有“人歌一体”这样的作品。还有就是在语言上的各种结合、碰撞,创新很重要,但创新是有理有据的,不会为了创新而弄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就挺需要思考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李春花 刘益帆 丁慧峰 钟欣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朱俊毅 张驰 林经武 实习生 张仪 张莹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