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国宣称次日要对从美国、日本、台湾地区还有欧盟的特定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中国强调,此举完全遵循世贸组织规则,是合理合法的维权行动。
图片取材于网络
但谁能想到,这一正当行为竟引得欧盟在短短48小时内,对华连出三项“制裁”大招,这到底唱的是哪出戏?欧盟的小算盘能打响吗?
5月18号,中国商务部发布重磅消息,宣布自次日起,对来自美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欧盟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
新华社新媒体:2025年5月18日报道
商务部的决定有理有据,是为了守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这一决定符合世贸组织的规矩,不是跟谁过不去,是正当维权,但欧盟显然无法接受,连出三招展开对华制裁。
欧盟的矛头率先对准了在欧洲遍地开花的中国跨境电商。5月20日,欧盟宣布,以前那些低于150欧元的小包裹,过海关是免税的,现在规矩要改,直邮到消费者手里的,每个要交2欧元,先进欧盟仓库再分发的,也得掏0.5欧。
观察者网:2025年5月21日报道
虽说欧盟美其名曰这是为了补贴海关行政成本,但去年欧盟收到的46亿件此类小包裹中,超90%来自中国,这“醉翁之意不在酒”,谁都能看明白。
欧洲本土零售商面对中国电商的迅猛发展,本就压力山大,欧盟这一政策,无疑是在给他们“撑腰”。
图片取材于网络
几乎是宣布小包裹新规的同时,欧盟和英国还一起更新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名单。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几家中国和阿联酋公司也榜上有名,理由是“协助俄罗斯能源建设”或“间接支持俄罗斯军工”。
这一招可谓“一石三鸟”,既能继续打压俄罗斯,又能给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之路上使绊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欧盟内部在对俄、对华战略上的分歧,维持表面的团结。
新京报:2025年5月21日报道
除了这两招,欧盟还对中国来的乘用车轮胎下手了,反倾销调查的大帽子一扣,说中国轮胎低价倾销,对欧盟七万五千个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威胁。
这并非欧盟首次对中国轮胎下手,此前曾对车胎、公交车胎下手,如今乘用车轮胎也未能幸免。按照欧盟的调查流程,一旦倾销坐实,最快8个月就能加征惩罚性关税,手段不可谓不狠。
图片取材于网络
虽然欧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仔细一看,这些制裁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别以为欧盟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实际上内部早就乱成一锅粥了,拿小包裹征税新规来说,欧盟各成员国态度就各不相同。
图片取材于网络
像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物流业比较发达,新规一来,电商平台得多在欧洲建仓库,他们自然乐见其成,等着分杯羹。
但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众多,新规增加成本,他们自然怨声载道,而德国则处于两难境地,既想保护本土制造业,又担心中国反制影响自家汽车出口,更是左右为难。
图片取材于网络
欧盟内部矛盾根本藏不住,对外制裁的理由也站不住脚,欧盟表示海关压力大,要收“管理费”来补贴行政成本?那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家海关管理效率是不是太低,内部物流体系是不是不太给力,怎么能把锅都甩给中国的小包裹呢?
更何况,海关是国家公共服务,运营成本理应由财政出,哪能直接从特定来源的商品身上“薅羊毛”?
图片取材于网络
至于保护本土产业、反击“不公平竞争”这些口号,听着更像是欧盟给自家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点力不从心找的台阶下,市场上又不是只有中国来的便宜包裹,东南亚等地也是低成本商品的来源地,凭什么单单把矛头指向中国?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在贸易政策上,好像有点“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味道。法国政府不遗余力地补贴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德国大力推行“芯片法案”扶持半导体,这些招数其实也是一种产业保护。
图片取材于网络
可一到中国产品竞争力强了,欧盟就立马挥舞起“公平竞争”和“反倾销”的大棒,这不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太双标了!
不少网友对此吐槽:欧盟这是被中国经济发展吓破胆了吧,正常贸易竞争比不过,就只会搞这些小动作。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还有网友调侃:欧盟是不是把双标刻在骨子里了,自己补贴本土产业就理所当然,中国产品有点竞争力就各种制裁。
无论出于什么出发点,欧盟对中国连出三项“制裁”大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可它的如意算盘真的能打响吗?
图片取材于网络
欧盟加关税、搞制裁,或许能暂时缓解某些产业的困境,但无法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竞争力重塑等深层次问题。
欧盟若真想在“中国制造”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让自身经济充满活力,还得从提升自身效率和创新能力入手。比如,对海关系统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包裹数量;加大对本土快时尚品牌和电商平台的扶持力度,与中国对手在市场上公平竞争。
图片取材于网络
毕竟,对欧洲的老百姓来说,“物美价廉”可能才是硬道理,包裹上到底是多两欧元还是五欧分,对他们最后点哪个按钮下单,影响恐怕没那么大。
当前局势也让大家看清一个事实:在关键国际经贸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对华战略时,欧洲主流政坛更倾向于和美国保持一致。
图片取材于网络
哪怕是特朗普时期美欧关系那么紧张,欧盟最后“动手”的对象,也常常落在中国身上,这么看来,所谓“联欧抗美”的策略,至少短期内,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
可说实话,中欧互为左膀右臂,彼此的市场对双方企业来说,都和命根子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谁搞贸易保护主义,无疑是在饮鸩止渴,最后伤的还是自己。
图片取材于网络
欧盟在短短48小时内对华连出三项“制裁”,看似强硬,实则是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制裁理由牵强,内部意见不一,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欧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搞这些对抗,对谁都没好处,希望欧盟能早点清醒过来。
参考资料:
新华社新媒体:2025年5月18日《商务部公布对原产于美欧等地进口共聚聚甲醛反倾销调查终裁》
观察者网:2025年5月21日《欧盟欲对小包裹下手,“大部分来自中国”》
新京报:2025年5月21日《欧盟和英国对俄新一轮制裁将中国公司列入名单,外交部回应》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5月22日《欧盟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倾销指控展开调查》
更新时间:2025-05-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