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子面子都丢了?官媒锐评俞敏洪小作文,言辞犀利,句句直戳心窝

文|生生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南极的冰川下他写诗和远方,办公室灯光下的一线员工却吐槽不止。

一封32周年全员信,让俞敏洪再次站在舆论风口,官媒的锐评更是字字直戳其心窝。

01

十一月份,新东方成立32周年。

对于一手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这一天无疑是个重要的日子。

为此,即便身在南极,他还是给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多次提及南极冰川的壮阔景象,感慨时间的力量。

甚至从企鹅在极端环境相互依偎扶持的景象中看到了当年新东方创办初期一路走来的风雨。

为了烘托氛围,他特意用了喜庆的红色字体。

甚至在信件发出的两天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连发十条风景视频。

看得出来,俞敏洪的心情不是一般的高涨。

这封信的意图,或许是为了庆祝新东方的生日,又或许是为了激励员工。

不管他的本意为何,员工的反应却是出乎他的意料。

新东方生日当天,员工收到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钟。

一边的老板在极地享受自然风光,感慨企鹅的相互扶持;

另一边的一线员工却仍在为了工资而加班赶方案。

不用过多对比,就已经充满讽刺。

企鹅相互扶持,内排外排轮流换位享受中心位置的温暖。

一线的员工和公司掌舵人是否真的能做到相互扶持中的“相互”我们暂不讨论。

俞敏洪看到的是诗和远方,员工们立足的却是眼前的苟且。

俞敏洪站在南极的纯净之地,谈的是 32 年的坚守与未来的远景;

而员工们困在 KPI 与加班里,盼的是准时下班、合理薪酬的现实保障。

官媒一针见血地指出:

“老板游山玩水是因为财富自由,可在一线打拼的员工,几乎没机会踏上南极。”

不可否认,俞敏洪的感慨是真的,道理也是对的。

但在这种差距下的诗和远方,难免有显摆之嫌。

员工们感受到的不是企鹅的团结,而是“你在远方享受,我却在原地吃苦”的割裂。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并非俞敏洪第一次因“表达”引发争议。

2023 年的小作文事件中,他迅速以兼任CEO、公开道歉稳住局面。

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管理层与一线的沟通鸿沟。

此次新东方生日全员信翻车,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他擅长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激励他人,却忘了站在员工的角度,看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这场争议的背后,不是俞敏洪的恶意,而是他从草根到精英的身份蜕变中,不小心丢失的共情能力。

02

1962 年,俞敏洪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农村家庭。

虽然家境不好,但却幸运的拥有一个不扫兴的母亲。

他成绩平平,喜欢看“小人书”,母亲也从来不阻拦。

1978年参加高考,他连录取分数线都没达到,英语甚至只考了33分。

或许在现在看来,这份成绩着实不够亮眼。

可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小村落,这样的成绩是少有的文化人。

于是,在村大队学校急缺老师时,俞敏洪成了那个补位的人选。

知识到没到位外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最清楚。

他再三推脱不愿前去代课,可母亲却异常支持:

不用干农活、工资也可观、说不定还是一个离开农村的机会。

就这样,16岁的俞敏洪成了初一的代课老师。

在教课的过程中,他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始备战下一次高考,但再一次以失败告终。

他心里难过的有些泄气,母亲却安慰他:

“考不上也没什么,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因为有家里人的支持,也因为他始终没放弃的精神,第三次高考,他终于如愿考上北大。

三次高考的经历,他深知吃苦和坚持的重要性。

创业初期,他的新东方培训班只是一间破旧的出租屋。

他每日讲课、招生,和员工同吃同住,各项琐碎事务亲力亲为。

那时的他奔走在一线,最懂得一线的不易。

客观来说,或许他也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老板。

就拿当初“双减”,培训机构进入寒冬来说,那时的新东方营收暴跌。

他身上扛着万名员工的饭碗,可他没选择逃避。

给消费者退费、把多余的课桌捐给山区,遣散的员工也都有n+1补贴。

种种费用算下来得有200亿。

那时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鹅精神。

可随着财富积累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俞敏洪的生活轨迹早已远离一线。

从农村少年到商业精英;

从挤公交上课到飞南极度假;

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却也渐渐脱离了普通员工的生活场景。

在他的认知里,相互扶持就是一起扛过难关,坚守就是咬牙熬过困境。

可早年的艰辛也无意间让俞敏洪养成了“苦难叙事”的表达习惯。

在他的语境里,歌颂的是一路走来的不易和32年不倒的荣耀。

但在员工眼里,是日复一日的加班,是难以平衡的工作与生活。

对此,官媒的点评字字犀利,句句戳其心窝:

“他的行文风格是年代的产物,站在自己的角度边叙事边抒情,缺乏换位思考,没明白网络舆论的多元性。”

俞敏洪的全员信翻车,官媒的锐评并非苛责,而是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堂“共情课”。

俞敏洪经历过无数舆论风波,本应更懂分寸。

却在无意间把自己的情感需求,当成了员工的精神需求。

新东方 32 周年的纪念,员工需要的或许不是南极的风景,而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份实在的福利,或是一次不被打扰的下班。

可俞敏洪却选择了最自我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诗和远方,覆盖了员工的柴米油盐。

这种身份的差异和时代的代沟,让他的鸡汤变得不合时宜。

俞敏洪成长的年代,情怀与奋斗是最有效的激励;

可如今的年轻员工,更看重即时反馈与公平待遇。

他们不排斥吃苦,但怕吃苦没有回报;

不反感坚守,但反感只谈坚守不谈福利。

这份改变的背后,是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是时代给予了年轻人多样的选择。

结语

这场风波让“里子”与“面子”的博弈浮出水面。

俞敏洪的创业历程足够励志,企业担当也有目共睹。

时代在变,员工的需求也在变。

俞敏洪想靠一封有情怀的信,给企业挣“面子”,彰显企业文化的温度。

可他忘了,企业的“里子”,从来都是“以人为本”。

员工的待遇、工作的环境、成长的空间才是实实在在的里子。

企鹅抱团是为了取暖活命,不是为了听领头鹅讲远方的故事。

员工跟着企业干,是为了过得更好,不是为了共情老板的浪漫。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极目新闻|俞敏洪的诗和远方为何让人反感

新京报|俞敏洪:1980年的一记耳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科技   里子   心窝   言辞   犀利   俞敏洪   员工   新东方   南极   企鹅   远方   冰川   母亲   老板   全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